2022年第6期总第126期No.6,2022GeneralNo.126JournalofHubeiAdministrationInstitute湖北行政学院学报DOl:10.3969/j.issn.1671-7155.2022.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005收稿日期:2022-09-12〔作者简介〕林修能(1998—),男,福建漳州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近年来,“躺平”与“内卷”两个热词的走红折射出现代人对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无奈,本质上是现代人对“私人”利益格局的不满。当代中国社会需要超越“躺平”、扬弃“内卷”,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探寻解决思路。在目标上以“共同富裕”凝聚共识,让“内卷”转向生产领域的合作进取、开拓创新;在方法上以“接续奋斗”的集体行动超越个体的消极“躺平”,以共同体的努力支撑起彼此的自由发展,重构社会关系。〔关键词〕躺平;内卷;接续奋斗;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22)06-0034-05近年来,“内卷”与“躺平”两个热词在网络“走红”,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所处生活状态归结为“内卷”、将自身的无欲无求视为“躺平”,但是缺乏对相关话语进行社会心理反思。当前学术界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成果,并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揭示其深层哲学意涵。“躺平”与“内卷”这两个热词在网络“走红”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要如何寻找突破“内卷”困境的路径?在反对“内卷”的时候,又该如何避免落入“躺平”的窠臼?这些问题都亟需我们予以深入研究和探讨。一、“躺平”与“内卷”意涵解析康德首先使用“内卷”一词,原意是指“退化复原”。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对印尼的研究中借用了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的“内卷化”概念来概括印尼爪哇的农业发展模式。格尔茨指出:“我使用的‘内卷化’借用自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他发明这个概念来描述这样一些文化模式,当这类文化模式发展到似乎是一种‘最后的形式’的时候,尽管不能够保持稳定或进一步发展成一种新的模式,但通过内部的更加复杂化而继续发展”[1](P80-81)。也就是说,“内卷”本义指的是一种社会模式无法向外进一步发展、只能走向内部竞争消耗的情形。这一学术概念从2020年开始迅速在大众中流行,被广泛用来形容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状态:“人们依靠趋向极限的自我施压,来赢得在某一领域里的比较优势,结果却往往是普遍焦虑的生成与无意义感的弥散。”[2]这个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