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jiangConstruction,Vol.40,No.1,Feb.2023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技术,最早通过西方国家传入,作为“启蒙者”从建筑学的层面指引了国内现代建筑业生态最早的建立,居住建筑是其中一种。而居住建筑作为与人、与土地、与本土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却因土地政策、市场供需关系、项目成本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原因,在早期发展中遗留了缺乏场所基因的问题。“场所基因”的概念,由江立敏等在文献[1]中进行了梳理并总结提炼而出。该文将“场所基因”定义为“空间中自然和人文要素的集合整体,既包含物理性的空间环境要素,也包含精神性的内涵要素,即我们常说的场所气质和精神”,使用生物学上的基因这一概念来进行定义,为这些物理性和精神性的要素增添了“发展”的特征;再细分还能将场所基因分为原生和衍生。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在建筑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场所基因”的观念引入来指引具体的设计方法。江立敏等[1]以南通一处公建的设计来对场所基因的视角进行解析,而在居住建筑的设计中,又应该怎样化用此概念,根据居住建筑的类型以及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场所基因进行提取、继承、化用、传递,是设计师思考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义乌的一个居住建筑项目,分析在居住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如何根据场所特点以及类型特点,提取场所基因,并将其与居住建筑的特有需求相结合。1基地与构思1.1“网红商业城市”的当代印象在今日谈起义乌,第一印象或许是中国“网红式”的商业城市。莫婉婷在文献[2]中探讨了义乌商品贸易的发展史,义乌从“鸡毛换糖”发展至新时代“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对外贸易新模式,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前锋,以及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使义乌走出国门的小商品业,也是其后续发展中最先面对的挑战: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以小规模为主,专业人才短缺。特殊的城市经济生态对城市面貌的影响不容小觑。方晓等在文献[3]中通过对义摘要以义乌绿城桃花源项目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其设计方法中的场地分析、空间关系研究等的总结归纳,从建筑设计实践的角度一窥居住建筑设计如何在考察、研究基地特点的基础上,融合传统的营造智慧以及现代建筑观念、技术,建造具备地域特点并满足居住者需求的空间,达到居住建筑设计中对场所基因的发掘和呈现。关键词居住建筑;场所基因;传统营造智慧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707(2023)01-0017-06AbstractInthestudy,Greentownparadisevill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