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与妇科疾病研究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烦躁障碍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许秋祺1,2,高明周3,任律凝1,2,郭英慧1,2,乔明琦2,高冬梅1,2**(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情志病证研究创新团队济南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济南250355)摘要:经前期综合征及经前烦躁障碍症是育龄女性易患的情感障碍疾病,给患病的家庭、社会和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严重者导致自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临床证据表明,中西医学都可缓解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烦躁障碍症的症状,但缺乏系统整理。本文通过找寻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烦躁障碍症中西医临床不同证型诊断及辨证论治已有的文献报道,回顾探讨中西医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烦躁障碍症的方法有效性及其缺陷,总结当前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烦躁障碍症治疗方案的证据,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为治疗该疾病提供新思路,并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更好走向世界。关键词: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烦躁障碍症发病机制中医治疗西医治疗doi:10.11842/wst.20210826008中图分类号:R271.;11+5文献标识码:A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syndrome,PMS)是指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黄体期规律性出现焦虑、易怒、兴趣低落、食欲改变等一系列精神、躯体、行为异常症状,并于经后明显减轻或消失的一种疾病,属于典型的精神情感障碍性疾病。多见于25-45岁女性,95%的生育期妇女都出现过此类症状[1]。经前期综合征在古代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命名,国内对PMS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经前期紧张症”、“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和“经前期综合征”等名称演变[2]。经前烦躁障碍症(PremenstrualDysphoricDisorder,PMDD)是一种严重的经前期综合征,涉及情感和身体症状的组合,二者皆属于典型的中医情志病证。全球约有3%-8%的女性符合PMDD诊断标准[3],严重影响患病妇女的家庭和日常工作生活。但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贼,肝失疏泄则百病丛生。“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情志异常与肝有莫大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气逆、肝气郁、肝火上炎与心脾两虚是该疾病的主要证候[4]。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经前期综合征/经前烦躁障碍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5-羟色胺能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γ-氨基丁酸能系统失调密切相关,涉及多条信号通路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