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2卷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Tribune精准帮扶思路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探析及对策研究□郭金玲【内容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人数持续攀升,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就业难同时显现的是大学毕业生群体中日益凸显的“慢就业”现象。文章聚焦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群体的心理因素,立足高校就业工作群体,探索在精准帮扶思路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成效的举措。【关键词】精准帮扶;慢就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作者简介】郭金玲(1975—),女,山东滕州人,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是每一个家庭最关心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提出“六稳”“六保”举措,都是把就业问题摆在首位。近些年来高校就业逐渐出现部分毕业生毕业离校后,既不继续求学深造,也不立即就业,而是选择暂时居家学习、行业考察或反复准备各种考试等现象,表现为主动或者被动不就业的“慢就业”,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新问题、新表象、新常态。一、“慢就业”内涵与现状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对于“慢就业”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慢就业”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备考、支教、实践、居家或者行业考察,慢慢体察、规划人生轨迹的现象。这与传统意义上“毕业就工作、毕业就择业”的“快就业”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社会统称这种就业模式为“慢就业”,毕业生群体被称为“慢就业族”“待定族”。“慢就业”现象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不少西方青年学生在毕业之后、升学或者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近五六年来这种“间隔年”式的就业观念开始在国内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出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出于多种原因,审慎思考自己未来规划和就业诉求,这种“间隔年”式的“慢就业”提供一段就业过渡期,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主客观条件,充分预计与考量自己的工作状态、职业规划、生活轨迹,积极准备未来就业的各种条件。“慢就业”是一种心理选择的变化导致的求职观念的转变,随着“慢就业族”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日益广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上对“慢就业”的评价不同,有人认为“慢就业”是积极的,反映出毕业生择业时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是追求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