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丝路经济管理经济法视角下的精准扶贫文/李涵——以江西吉安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为例一、精准扶贫理念扶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过去我国的扶贫基本上是粗放式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扶贫攻坚考察,期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精准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不同贫困原因、贫困户不同贫困程度和贫困状况,使用科学的规划和方式对是否贫困户进行精准辨别,对其贫困原因进行精准分析,以求选择合理的扶贫方式进行精准帮扶。二、精准扶贫中的经济法诠释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内在目标与经济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非常契合,扶贫本身也体现了许多经济法原理:(一)扶贫本身是对经济法中以社会为本位原理的诠释不同于民法以人民个体为本位,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相较于个体利益,它更关注社会整体利益。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应该是社会个体利益被包含在社会整体利益之中。维护社会中正当的个体利益,也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题中之义。贫困人口的存在导致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而扶贫工作正是对这些贫困人口个体利益的维护与发展,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二)精准扶贫体现了经济法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精神扶贫目的是消除贫困现象,减少贫富差距,让人们达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更加强调了扶贫工作的效率和实际成果,其所重点关注的是找出导致贫困人们的根本原因,并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对不同原因、不同情况的贫困户制定相匹配的扶贫方案,真正地让扶贫精准化,这也是对经济法保障实质公平的精神体现。(三)扶贫体现了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协调性发展原理过去,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和生产力相当低下,一些地方甚至达不到衣食无保的程度,当地人会选择伐木卖树、过度捕捞打猎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赚钱,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许多扶贫产业难以扎根发展。而现在的扶贫是引导教育当地人民,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找到本地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此举不仅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还为当地贫困人民创造了脱贫机会和特色经济,是一种能做到生态环境与人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法中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在扶贫工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