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学者介入教育活动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反思”(课题编号:BAA190231)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石烨(1994-),女,河南信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李太平(1963-),男,湖北蕲春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当前,伴随着哲学中的实践转向和对教育研究脱离实际的焦虑,关注“实践”俨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时代潮流。与单纯的理论研究不同,教育实践研究立足于真实的教育现象,且教育研究者也亲临教育现场。然而,教育实践研究依旧处于“迷惘”的困境之中,仍然立足于理论,单纯追求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从研究者出发,把教育实践看作是理论的佐证,我们把这种实践研究称为旁观的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导致了实践意义的遮蔽与异化,无法正确揭示实践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需要澄清并反思已有实践研究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实践研究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和发现教育实践蕴涵的意义。一、旁观式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局限“旁观”意即站在事物外围对其进行中立认识的活动。在现行实践研究中,尽管教育学者置身于教育实践之中,借助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实践中的人和事,从事所谓的“场内观察”,但对现场发生的人和事采取不干涉的立场,故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旁观者”的实践研究立场〔1〕。在笔者看来,旁观的教育实践研究不仅表现为教育学者的身体行为,更涉及到对教育实践性质的认识,对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关系的考量,及其背后蕴涵的对实践研究价值定位的抉择。此种研究取径既受到传统本质主义思维和主体性哲学的形塑,又在现代制度和自然科学的推波助澜中呈现出新的样态,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研究中呈现出如下特征。(一)从本质主义出发,力求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因果关系,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所谓本质主义,是一种先在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2〕。人们不满足基于经验而形成的支离破碎、不成系统、普泛化的认识,于是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形成真理性知识的活动得以产生。人类从有自我意识以来就试图发现事物的本质,认为发现了事物的本质,就完成了认识的任务。本质主义对教育实践研究的影响开端于教育学创立之初,此后经赫尔巴特等人的发展,逐渐具有了“学理性”的特征。教育学者或是通过归纳的方教育学者的生成式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实现途径*■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