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效应———以苏州市为例殷文彧1,2,邵大伟1,吴殿鸣1(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2.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南京210000)摘要:居住空间的扩张与重构对公园绿地格局的影响作用规律,是优良人居环境构建的基础。基于多源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以苏州为案例地探究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效应,重点揭示其尺度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两者均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具有显著作用效应;(2)居住空间分异变量中,中心区位、商业设施、公交站点、住宅户数、出售房价等对公园绿地格局总体呈正向促进作用,居住用地面积、外部交通、医疗设施等总体呈负向抑制作用;(3)小微尺度公园绿地对住房属性敏感,中等尺度公园绿地受居住空间的周边配套、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属性影响较大,大尺度公园绿地则与居住空间的区位交通条件关联较强。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公园绿地格局;地理加权回归;尺度效应;苏州市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23)01-0081-07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3.01.014收稿日期:2022-02-14;修回日期:2022-12-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4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8YJCZH189);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殷文彧(1997-),男,江苏镇江市人,助理规划师,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E⁃mail)ywysecret@163.com。通信作者:邵大伟(1982-),男,山东济南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关系研究,(E⁃mail)shdw-123@163.com。0引言城市空间的生态转型趋势日益强化,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生态空间载体,是居民共同享有的公共绿色财富[1]。公园绿地建设及其布局优化不断成为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系列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和关键支撑。相关学者围绕公园绿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包括公园绿地的建设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布局供需平衡、功能效应等[2-4]。然而,城市公园绿地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较为复杂,自然地理环境、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