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GEOGRAPHICALRESEARCH第42卷第2期2023年2月Vol.42,No.2February,2023交通流空间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结构多维测度廖创场1,2,李晓明1,2,洪武扬1,2,郭仁忠1,2(1.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518060;2.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深圳518060)摘要:交通流是表征区域联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空间结构新的测度手段。本文基于流空间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使用高德导航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联系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节点特征、联系机理进行识别与分析,以期对湾区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结果显示:①整合尺度后的大湾区呈现“四组团三圈层”的空间组织形态;②多中心化发展态势明显,依托广深莞核心交通资源出现高强集聚;③网络整体骨架尚未建立。本研究揭示区域城市间交互关系与结构特征,对推动大湾区构建多极化、组团化、协同化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社会网络理论;流空间;交通联系;导航数据;粤港澳大湾区DOI:10.11821/dlyj0202205351引言粤港澳大湾区是深化珠三角城市群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互联互通发展的战略平台,承载了国家探索“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伟大愿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以双向开放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湾区城市间交通要素联系将进一步深化,从纽约、旧金山及东京三大世界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交通是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要素[1]。从交通视角出发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湾区城市的定位与动态联系,对湾区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城市群的形成和发育是一个漫长的由城市间竞争转化为竞合关系的自然过程[2],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高级阶段[3]。城市网络结构的概念和体系源于对传统城市层级结构理念的延伸和拓展[4,5],Michael认为城市增长和形态的格局特征与网络中相互作用力、能源流和信息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相互作用与流数据的城市研究成为城市网络科学的新研究范式[6]。囿于关系数据的可获得性,城市网络结构实证研究仍较为薄弱[7]。早期研究多以空间计量模型为主,经过长期拓展与实证,能够一定程度上识别区域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但在城市研究中并未得到一致认可[8-14]。地理空间大数据为量化空间网络提供了新的测度方式[15],基于航空流、客运班次等非真实流近似表征城市间物流与客流[16,17],或基于可追踪物、手机信令等轨迹数据反映城市间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