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6期2022年12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40No.6Dec.2022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2.06.011收稿日期:20220102作者简介:李路(1997—),男,河南正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建筑、身份认同与文化反思———论《考工记》中“陈家老宅”的多重意蕴李路(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考工记》借由陈书玉和陈家老宅串联起人事的羁绊和复杂的关系,勾勒出上海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人事流转的历史画卷。作为贯穿全书的“陈家老宅”,见证了在这段历史中上海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命运。它无可挽回的颓圮和衰败又隐喻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断裂。陈书玉希望通过老宅完成身份的确认,但作为被时代遗忘的边缘之物,老宅的无法修复则暗示了陈书玉个体身份认同的困境。关键词:《考工记》;陈家老宅;命运嵌合;文化断裂;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22)06-0054-05“陈家老宅”在《考工记》中仿佛一条线,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串联起众多的人与事,同时又反映出当时上海的历史。王安忆将镜头对准“陈家老宅”,以主人公陈书玉平凡而又独特的生命体验为线索,生发出对个人、历史和文化的多重思考。“陈家老宅”这个独特的空间和它周围的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家人的风云流散和老宅无可避免的衰败,表明二者共同的命运走向。而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老宅无法幸存,甚至难以得到关注,又暗示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至于在老宅中生活的陈书玉,一旦作为个体身份证明的老宅彻底坍塌,他就失去了合理的个人身份与价值的认证,这也是他不断通过各种方法想要保全老宅的原因。通过一部《考工记》,王安忆把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个体身份认同的困境徐徐展开。一、人与屋命运的相互嵌合《考工记》中人与屋的关系是相互嵌合的,王安忆通过书写人、屋相互缠绕的命运,由此展开对整个社会历史的思考。小说开篇就从这座老宅讲起,回到上海的陈书玉在一片废墟中看到自家的老宅,他对老宅的印象是万事万物都在变,独这座老宅不变不移。在一片废墟中格外显出它肃穆的静美,这是陈书玉回到上海后见到老宅的第一感觉。实际上,受战乱的影响,这座宅子里居住的人早已风云流散,老宅也开始颓败。陈书玉的一生是孤独的,他游离在人潮之外,与亲人疏淡,虽有几个好友,但也在时代的裹挟下各自走散,唯一和他相伴的只有这座老宅。然而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