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学0312023·1①本文中“近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②李岩:《忽略与误读——以刘天华、阿炳为例》,《人民音乐》2011年第10期,第32~35页。近代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研究ASTUDYONTHEPUBLICATIONOFHUQINSCORESOFMODERNPEKINGOPERA摘要:近代京剧艺术发展蓬勃兴盛,京剧演出市场的如火如荼、大众对京剧名角与琴师的推崇以及出版印刷业的兴起,带动了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流通。胡琴是京剧伴奏的“主奏乐器”,曲谱的出版突破了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试图打破家族、师徒、社班传承的壁垒,帮助琴师以及业余爱好者有本可依,也体现了商业化出版的特征。近代京剧胡琴曲谱为后世研究京剧伴奏艺术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京剧音乐早期的记谱状态,部分折射了京剧胡琴发展状况与京剧艺术的侧影,为后来京胡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借鉴参考。关键词:京剧;胡琴;京胡;曲谱出版中图分类号:J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1-0031-09DOI:10.15929/j.cnki.1004-2172.2023.01.004殷沁近代①京剧艺术发展繁荣并日趋成熟,京剧是当时最为主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受到传统音乐口传心授方式的影响,20世纪以前鲜有京剧音乐的曲谱记录。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京剧音乐的记谱得到发展,京剧胡琴曲谱也是如此。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突破了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提倡“无师自通”,试图打破家族、师徒、社班传承的壁垒,帮助琴师以及业余爱好者有本可依。出版业的发展也为京剧胡琴曲谱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曲谱的出版促进了京剧胡琴传承教习模式的变革,对京剧艺术与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近代京剧文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戏剧理论评述、剧本、曲本、唱工、轶闻等方面,而对于京剧胡琴曲谱的研究有所忽视,鲜见专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这类曲谱的出版具有历史价值与出版特色,为京胡艺术的传播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岩教授认为,20世纪以来,虽然“传统”被“新文化”质疑批判,但“胡琴作为一种文化,及为戏曲托腔保调的弦索乐,发展势头之强劲,大大出乎今人之意料”。当时一系列京剧胡琴谱甚至“教科书”的出版,正说明学习胡琴演奏“有相当的‘市场’”,这是“一个被忽略的背景”,是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者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史项’”②。本文拟以专门的京剧胡琴曲谱为研究对象,整合梳理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书目,着重探析研究其出版特点、记谱特征与出版意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