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研究_殷沁.pdf
下载文档

ID:2284443

大小:2.69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近代 京剧 胡琴 曲谱 出版 研究 殷沁
音乐史学03120231 本文中“近代”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李岩:忽略与误读以刘天华、阿炳为例,人民音乐2011 年第 10 期,第 3235 页。近代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研究A STUDY ON THE PUBLICATION OF HUQIN SCORES OF MODERN PEKING OPERA摘要:近代京剧艺术发展蓬勃兴盛,京剧演出市场的如火如荼、大众对京剧名角与琴师的推崇以及出版印刷业的兴起,带动了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流通。胡琴是京剧伴奏的“主奏乐器”,曲谱的出版突破了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试图打破家族、师徒、社班传承的壁垒,帮助琴师以及业余爱好者有本可依,也体现了商业化出版的特征。近代京剧胡琴曲谱为后世研究京剧伴奏艺术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京剧音乐早期的记谱状态,部分折射了京剧胡琴发展状况与京剧艺术的侧影,为后来京胡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借鉴参考。关键词:京剧;胡琴;京胡;曲谱出版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1-0031-09DOI:10.15929/ki.1004-2172.2023.01.004殷沁近代京剧艺术发展繁荣并日趋成熟,京剧是当时最为主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受到传统音乐口传心授方式的影响,20 世纪以前鲜有京剧音乐的曲谱记录。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京剧音乐的记谱得到发展,京剧胡琴曲谱也是如此。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突破了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提倡“无师自通”,试图打破家族、师徒、社班传承的壁垒,帮助琴师以及业余爱好者有本可依。出版业的发展也为京剧胡琴曲谱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曲谱的出版促进了京剧胡琴传承教习模式的变革,对京剧艺术与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近代京剧文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戏剧理论评述、剧本、曲本、唱工、轶闻等方面,而对于京剧胡琴曲谱的研究有所忽视,鲜见专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这类曲谱的出版具有历史价值与出版特色,为京胡艺术的传播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岩教授认为,20 世纪以来,虽然“传统”被“新文化”质疑批判,但“胡琴作为一种文化,及为戏曲托腔保调的弦索乐,发展势头之强劲,大大出乎今人之意料”。当时一系列京剧胡琴谱甚至“教科书”的出版,正说明学习胡琴演奏“有相当的市场”,这是“一个被忽略的背景”,是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者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史项”。本文拟以专门的京剧胡琴曲谱为研究对象,整合梳理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书目,着重探析研究其出版特点、记谱特征与出版意义,希望对既往研究补遗。03220231 赵志安: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第 29 页。方问溪:胡琴研究,文岚簃印书局,1938,第 1213 页。编者序,载刘天华梅兰芳歌曲谱,国剧研究社,1930,第 2 页。同上。一、京剧胡琴曲谱出版背景胡琴是京剧伴奏中的主要乐器,20 世纪 50、60 年代前通常称为“胡琴”“京剧胡琴”,之后为与其他戏曲剧种区别,而改称“京胡”。20 世纪初,京剧在花雅之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取代昆曲成为舞台之雄,京剧进入繁荣发展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群众,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都有京剧戏迷。不仅名角有大量戏迷拥趸,琴师也不乏追捧者,有观众专门为听胡琴而去看演出,近代京剧艺术的繁盛为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奠定了读者基础。清代,胡琴类乐器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中广泛使用,尤其在梆子腔、滩簧调、皮黄腔等板腔体戏曲中领衔伴奏。1790 年“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孕育、形成的里程碑事件,进京徽班中的胡琴开始逐步确立其主奏乐器的身份。清咸丰年间,在三庆班琴师沈星培的推动下,京戏的二簧由笛子伴奏改用胡琴伴奏,有“沈六(星培)兴胡琴,田兴旺绝双笛”的说法。戏曲家方问溪的胡琴研究中曾记载:“徽一部所唱二簧及湖北黄腔。本为俱用双笛协奏者。迨后。徽伶多习西皮调。西皮原用胡琴托腔。较之吹笛之费气吃力。而不易见巧。实有许多便利。星培有鉴于此。乃首创为唱二簧、黄腔亦废去双笛。而改用胡琴。着力在腕。运转自如。趁拍赴节。亦冷然善也。”胡琴伴奏“运转自如”“趁拍赴节”的便利优势得以发扬,当时思想新颖的行内人尽多效法。之后胡琴在为京剧托腔保调的过程中发展出独具魅力的技法、音色与风格特征,逐渐“京化”,成为京剧伴奏中的主要乐器。胡琴伴奏与京剧演绎的精彩程度密切相关,而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音乐曲谱记录的缺乏。近代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促进国乐改进思潮的产生,刘天华在梅兰芳歌曲谱之序中认为“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的乐谱始。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经历学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之地”,京剧艺术需要完备的记谱,演员、乐师需要有识谱读谱的能力。“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忘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两界,尚有行其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如果没有完备的记谱,尚行“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京剧的传承便无本可依,难以进步。近代正处于现代印刷技术兴起之时,出版业的发展也为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印刷技术的便捷催生了书籍、报纸、期刊的发行,促使这一时期京剧文献的数量锐增。新文化运动后戏曲研究的热潮,使得投身于戏曲评论的研究者逐渐增多,戏杂志 剧学月刊 戏剧月刊等期刊的刊印丰富了京剧艺术的传播形式,戏剧类报纸、画报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京剧名角辈出、流派纷呈,演出市场如火如荼,在名伶效应的推动下亦有部分京剧唱本曲本、名伶专辑、逸闻图册的出版,也催生了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二、近代京剧胡琴曲谱出版概况 本文以专门的京剧胡琴曲谱书籍为研究对音乐史学03320231象,并研究其出版概况与特点。胡琴是京剧伴奏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京剧艺术标志性的乐器,但其曲谱出版在现有研究中缺乏关注。查阅相关音乐戏曲文献书目,发现未有专门列举京剧胡琴曲谱书目的条例,其中记录的胡琴曲谱亦不尽相同,内容各有千秋。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集中于 19141949 年间,将现有资料互相对照甄别后,列出相关曲谱主要有:慨志生京调工尺谱(1914 石印本、天宝书局 19151924 年版)、程焕卿京调工尺谱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15 年版)、知音俱乐部京调工尺谱(北京中华书局 1917 年版)、陈星桓京调胡琴秘诀(中华图书馆 1918 年版)、苑月楼胡琴韵谱(北京菊贤社 1924 年版)、齐嘉笨京调胡琴工尺秘诀(北京中华印刷局 1924 年版)、江天一京曲工尺谱(上海世界书局 1924 年版)、冯子胡京调胡琴秘诀(中华图书馆 1924 年版)、齐嘉笨京调工尺秘诀续编(北平中华印书局 1930年版)、陈小鲁皮黄琴谱(上海振林社 1932年版)、齐家本京调胡琴工尺秘诀(北京中华印书局 1932 年版)、陈星桓京调胡琴秘诀(新中华书馆 1933 年版)、陈星桓 京调胡琴秘本(上海大通图书社 1936 年版)、许幼谦京调工尺谱(上海国光书店 1937 年版)、北京商人俱乐部胡琴正宗(东亚印书局 1938 年版)、方问溪胡琴研究(文岚簃印书局 1938 年版)、惕身馆主 胡琴正规(北京中华印书局 1939 年版)、陈星桓京调胡琴秘诀(中华图书馆 1939 年版)、陈星桓 京调胡琴秘本(奉天东都石印局 1939 年版)、冯子胡京剧工尺指南(大通书社 1941 年版)、邹显仁京剧胡琴谱(戏剧研究社 1942 年版)、刘作霖京调曲谱精选(长沙茂林书店 1942 年版)、孟醒最新京剧胡琴指南(北方出版社1943 年版)、熊雨苍京剧琴谱(赣县复兴书社1946 年版)、许幼谦京调工尺谱(上海国光书店 1948 年版)、浦梦古京胡速成(太阳出版社 1949 年版)等,种类繁多。除以上列举的曲谱外,全本京剧戏谱中掺杂的部分过门伴奏不列入研究范畴。20 世纪早期,风琴胡琴常结伴演奏,形成一种名为“琴戏谱”的乐曲体裁,相关出版曲谱有许志豪风琴胡琴京调曲谱大观(上海大东书局 1930/1933/1935年版)、申健生风琴胡琴小调大观(上海知音乐社,出版年不详)等。戏剧期刊戏剧月刊剧学月刊 十日戏剧曾零散发表过京剧胡琴曲牌乐谱,数量较少,也不列入主要研究范畴。由于印刷、油墨、纸张等技术尚未完善,流传与储存下来的文献定有所缺失,笔者将目前资料记载的京剧胡琴曲谱书目整合,难免有遗漏失当之处。当时多次再版的京剧胡琴曲谱主要有慨志生京调工尺秘诀、齐嘉笨京调胡琴工尺秘诀、许幼谦京调工尺谱、陈星垣京调胡琴秘诀、邹显仁京剧胡琴谱等。大部分曲谱在读者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少有当代再版的情况。但这些京剧胡琴曲谱仍有研究价值,留存下来的曲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参考书目主要有:(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 年音乐书谱全目,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 1911-1949 文化科学艺术,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3)钱仁平主编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陈建华、陈洁编民国音乐史年谱 1912-1949,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5)陈洁编民国戏曲史年谱 1912-1949,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6)王灿炽编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北京出版社,1985。(7)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编著中国戏曲研究书目提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李岩:忽略与误读以刘天华、阿炳为例,第 33 页。姜蕴珂:民国时期京剧胡琴曲牌乐谱及唱片研究,中国戏曲学院硕士论文,2020,第 12 页。03420231三、曲谱出版特点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内容包括胡琴曲牌、过门乐谱、部分京剧唱段乐谱,以及教学提示。按照演奏乐器之别,京剧曲牌可分为胡琴曲牌、笛子曲牌与唢呐曲牌。胡琴曲牌是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多数由昆曲的笛子、唢呐曲牌中移用而来。倘若不熟悉曲牌演奏,就无法胜任京剧的剧目伴奏,这也是京剧胡琴曲谱最重要的出版目的。京调胡琴曲谱的出版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出版意图:无师自通 多数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的封面和内页印有“无师自通”“无师自得”的宣传字样,以招徕买主。此类书籍出版的预期读者是京剧胡琴学习者,包括琴师、胡琴爱好者等。出版意图让读者从零开始学演奏,主要用于京剧伴奏。曾志忞在歌剧改良百话中认为传统戏曲教习中口传的弊端在于“口传而外,毫无凭藉,教者异常烦苦,受者不易领会,非有绝顶聪明者,总难入室登堂”,提倡发表出版京剧剧本曲本,有益于京剧教学传习。此类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意于突破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帮助琴师以及业余爱好者有本可依、无师自得。“中国伶人守秘密主义,一腔半调吝不示人,即别字连篇之词本,非有偿亦不与”,旧时京剧伶人对待京剧传承态度保守,有词本而无工尺,仅靠学唱难以领会,无论是京剧爱好者还是胡琴爱好者,当时外行人想要拜师学艺,都非常不易。因此部分曲谱的出版将“无师自通”等标语置于封面醒目位置,或于内页特说明曲谱可作为京剧胡琴学习指南,吸引读者的关注。例如北京市商人俱乐部同人编辑的胡琴正宗、邹显仁编制的京剧胡琴谱封面均印有“无师自通”,意味着这是帮助读者从零开始学演奏的书籍。还有胡琴研究中张次溪的题词“大都戏剧发源地。嗜曲遗风传至今。若欲无师能自得。胡琴研究是南针”;林霁融的题词“二黄生命在胡琴,顾曲谁知演奏心,喜得方君传妙诀,当场一一指金针”。另有京曲工尺谱中凡例写道“一本编为便利学习京胡起见。搜集各种京调工尺。详注板眼。并分二簧西皮正慢各板练习法。冀学者有无师自通之乐。一本编因鉴于初学京胡必须兼习戏剧。特选著名京戏之工尺。附以唱句日渐练习。不唯能代人拉唱。且可自拉自唱”,等等。作为京剧胡琴的教学指南,书中多附有教学图示,以利于京剧胡琴曲谱的传播和京剧教学的传承。内容以曲谱为主,文字篇幅较少,主要有凡例、胡琴概论、胡琴演奏法、常用调式介绍。注重图文并茂,如京调工尺谱 胡琴韵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