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三十年:从重大科普政策...国科普理念与引领能力的提升_胡兵.pdf
下载文档

ID:2281855

大小:1.17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科普 十年 从重 政策 理念 引领 能力 提升 胡兵
科技传播1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作者简介:胡兵,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彭伊婷,2021 级硕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1 引言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开创性地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两翼理论”,作出“要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重要指示,突出了科普事业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随后,2021 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为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2022 年 8 月,科技部联合中宣部和中国科协出台了“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普事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紧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科普工作意见),而上一次同等级别的全面论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还是 1994 年颁布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科普工作意见)。“两翼理论”等科普相关战略思想的提出,以及政府和科协组织密集地出台科普相关政策,充分彰显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和重视。重大科普政策是科普事业的指挥棒,也是国家自上而下各级组织和团体开展科普工作的行动指南,其内在的科普理念和工作规划直接关系到科普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的重大科普政策。从 1994 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科普工作指导官方文件1,到 2022 年 新时代科普工作意见的出台,在近 30 年的科普发展历程中,我国科普事业的格局已较先前发生了巨大转变,科普体系也发展得更为完善和系统。那么,我国的科普理念以及科普任务工作重点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国家对科普事业的规划和指导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政策的提出又为接下来的科普工作作出了何种指引?本文通过对政策的深入分析尝试思考这些问题。2 两则重大科普政策的时代语境科普语境指科普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思想文化环境等诸因素的总和2,对科普目标、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形式、科普对象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因此,本研究把科普政策置于特定的时代语境之中,首先探究 20世纪 90 年代与当下的文化、经济、政治语境背景,以期帮助理解两大政策颁布的时代环境因素。2.1 文化语境之变:从“迷信伪科学”到“网络伪科普”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是制订科普政策需要考虑的科普三十年:从重大科普政策看我国科普理念与引领能力的提升胡 兵,彭伊婷摘 要 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与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进行对比分析,呈现这两则政策提出时在文化、经济和政治语境上的差异,理解不同时代科普政策提出的背景因素。通过对比这两则重大科普政策在科普目标、科普主体、重点科普对象、科普渠道和科普任务方面的变化,揭示新时代科普工作的特色;结合新时代科普理念的提升,深入探究新政策在全面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就如何落实新的科普政策和发展科普事业提出了观点与建议。关键词 科普;两翼理论;科学素质;科技传播;新时代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322-0001-06DOI:10.16607/ki.1674-6708.2023.01.01920231(上)科技传播2科普实践重要因素,而科学素质又是公众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我国自 1992 年开始定期开展全国性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至今共开展了 11 次。数据显示,20世纪 90 年代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始终徘徊在 0.2%0.3%(其中,1992 年的调查结果为 0.3%,1994 年未计算,1996 年的调查结果为0.2%),与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养普遍高于 3%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1992 年的“中国公众科学技术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具备理解科学过程水平、理解科技对社会影响水平以及可称为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的比例远远低于同期的西方国家3。面对 90年代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水平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研究提出要将科普从基础教育抓起,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4。1994年制订 科普工作意见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迷信、愚昧活动日渐泛滥和反科学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日益侵蚀着人们的思想。30 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封建迷信等愚昧思想已经不再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症结。2021年开展的第十一次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 10.56%,其中部分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 24%,意味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整体已进入了新阶段5。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智能技术的出现、以“数智盲”为代表的“新科盲”现象层出不穷6。科技时代的“新科盲”在面对新兴事物时往往缺乏分辨信息真伪、独立思考和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同时,互联网媒体的低门槛性也使得许多未经过专业把关的“科普”内容盛行。在科技进步与新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交互影响下,一些伪科学谣言反复出现和传播7。随着大量科技议题成为公共舆情热点,不实舆论扩散可能招致部分素养不足的公众对科技议题的误解,影响全社会形成对待科技的正确认识。可以说“网络伪科普”已经成为当代的新难题,呼唤科普工作的高质量转型。2.2 经济语境之变:从“提升生产力”到“增强创新力”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这一时期的经济语境深深地影响了全国上下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看法,进而影响了科普事业的规划和理念。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科学论断,强调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而 1988年,邓小平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伴随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定,1986 年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未来五年中国科协主要任务为“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由此清晰地奠定了在这一历史时期科普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议题,科普工作逐渐成为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近几十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却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未来要实现经济升级,实现从全球经济分工的中低端走向高端以及经济快速增长,都呼唤着科技能够牵引经济发展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跃升。因此,过往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以实现生产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逐渐过渡向更具驱动性的科技创新力的追求,期望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8。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我国正式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自此,科技进步和创新被视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并开始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科学理念转变。此后,我国在这一道路上展开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作出了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而“两翼理论”的提出,更是为推动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战略指导,对科技创新的推进,已经融入了国家未来几十年的战略规划。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社会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精度必将不断拓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加,因而必须通过全面深化科普能力建设的实践,促使公众科学素养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推进建设创新型 国家。2.3 政治语境之变: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1979 年我国提出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即“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此后成为了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国家的重点任务一是在于发展过去所忽视的生产力,加强建设物质文明,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提升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然而,当时的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建设上主要以实科技传播3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用生产技术为主,来达到增长产量、发展经济的目的,而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强调用科学来引导人民、净化社会环境,用科学来战胜封建迷信和愚昧,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还处于基础层面。2016 年以来,我国踏上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加快将科技创新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味着我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能够持续性地产出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这一更为艰巨的任务使得相较于彼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更为迫切地需要更高水平的科技能力,对科技水平和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比建设“两个文明”时期更为高远与强烈。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科学素质水平,驱动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普事业也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3 两则重大科普政策的对比解读3.1 政策内容的总体对比如表 1 所示,与 1994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科普工作意见 相比,2022年9月印发的 新时代科普工作意见在科普目的、科普目标、科普主体、科普对象、科普渠道和科普任务上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科普目标更量化。科普工作意见中只包括定性的概括性目标,而新时代科普工作意见更着重考虑了任务的可达性与可考核性,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作为考量科普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并提出了量化的任务目标,而清晰的目标设定更增强了政策方针的引领作用。2)科普主体更多元。长期以来,我国科普一直是政府、各级科协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分别发挥管理、组织实施和主导的作用,科普工作意见中对这三方力量的强调亦是如此。而经过科普事业几十年的发展,科普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新时代科普工作意见将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到了首要指示的位置,系统地规划了各类社会主体应承担的功能,例如政策中增加规划了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各类媒体和社会企业的科普责任。对科普主体的多元化扩展有利于开展社会化大科普战略,深化科普内容的产出供给。3)重点科普对象更全面。对重点科普对象的界定反映了科普工作与时代背景的联系。新时代表1 两则重大科普政策内容对比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印发时间1994年12月2022年9月科普目的迎接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挑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科普目标无具体阐述1)到2025年,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科普主体1)国家科委牵头负责2)中国科协3)其他群众团体、学术组织1)各级科协发挥主要力量2)各类学校科研机构3)社会企业4)各类媒体5)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对象1)青少年2)农村干部群众3)各级领导干部1)青少年2)领导干部和公务员3)老龄群体科普渠道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全媒体传播科普任务1)掌握科学知识2)应用科学方法3)学会科学思维4)战胜迷信、愚昧1)普及科学技术知识2)弘扬科学精神3)传播科学思想4)倡导科学方法20231(上)科技传播4科普实践科普工作意见着重提出了对老年群体的卫生健康、网络通信、智能技术等方面素质提升的要求,回应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特征显著,以及老年群体科学素质普遍偏低的特殊需求。4)科普渠道与时俱进。在传统大众媒体之外,新时代科普工作意见进一步指出了网络媒体宣传科技内容的责任,并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科普渠道能否高效触及受众是决定科普工作影响力的关键,对新兴科普渠道进行及时规划和指引也是政策的特点之一。5)科普任务更深入。与科普工作意见强调“三科”不同,新时代科普工作意见着重强调了对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例如提出“要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近年来,科普理念向提升公众的“四科两能力”靠拢,对科学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