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读书报》:今年3月,美国《士绅》杂志(Esquire)评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部科幻小说。除了《弗兰肯斯坦》《沙丘》《火星纪事》《三体》这样被视为标准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外,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伯吉斯的《发条橙》、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等通常被当作寓言的作品同样在列,榜单上更有所谓“传统文学界”作家石黑一雄(《别让我走》)、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村上春树(《1Q84》)等人的身影。这或许可以作为例证,说明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科学强势影响的助推下,科幻小说早由类型文学的支流汇入文学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而科幻意识更是成为众多作家创作前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科幻及科幻意识,不同论者各有侧重,但大体上都围绕着科学、幻想这两个基本构成进行比例调配。执科学极端者,等同科幻于科普乃至产品说明书;执幻想极端者,则将具备非现实想象印数的作品统统搁进来,一视同仁。我无意在此调配出新的科幻概念,只想以部分代表性的科幻作品为例,来分享它们给予个人的滋养,并尝试大而言之这些创作及背后的科幻意识给予文学整体面貌的丰富、借鉴。以此目的,我准备这样来指认讨论的范围:科幻指这样一些作品,它们着意的内容不直接不完全存在于当前的生活,但依据科学的思想的推演,有很大可能存在未来或替换性的时空之内。换句话说,这里的科幻文学始终与现实保持着距离,而主要作为已有之事的镜像存在。一、作为历史的镜像博尔赫斯指认了“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一意象,弗洛斯特慨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每个人经受的时间都具有单一性,我们不能在同一件事情上同时拥有两个过程、两种体验。因此,以已发生的过程、已获得的结果为参照,揣想在其中某个关键节点或平淡无奇的地方,蝴蝶扇动翅膀,事情滑上另一条轨道,一切是否都将不同——这成为不少作品的核心创意或故事起点。《机遇之歌》(耶洛夫斯基)、《罗拉快跑》(汤提克威)、《一个字头的诞生》(韦家辉)等影视作品,即由是将个人命运进行了对照性十足的推演。菲利普·迪克的长篇小说《高城堡里的人》比这些影视作品问世要早,并且充分体现出一种对人类整体状况的观照意识。小说关注的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时间小径上的拐弯,而是设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番可能: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遇刺身亡,继任者无力使美国经济复苏,连锁反应的结果是盟军战败,德日瓜分了美国在内的世界,德国甚至在月球与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