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NewOrientNo.1,2023GeneralNo.2602023年第1期总第260期收稿日期:2022-12-15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协同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编号:22GDZY0212)。作者简介:盛开放,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社科部助理研究员;何斌,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社科部副教授。摘要:抗战时期,做好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安置工作既关系到边区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边区政府不断完善荣军优抚制度和安置措施,采取休养、学习、劳动三者相结合的“教养模式”,改善了荣军们的生活条件,减轻了边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促进了边区社会的和谐稳定,确保边区荣誉军人始终坚定革命信仰以及发扬团结互助、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实际行动充分诠释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安置工作中图分类号:E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2023)01-0039-06盛开放何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安置工作的历史考察荣誉军人(简称“荣军”)是对残废军人的尊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荣誉军人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受伤致残而被安置到边区的伤残军人。陕甘宁边区荣军安置工作既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军民中的政治威信,也直接关系到边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抗战动员等方面工作。考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荣军安置工作,深入分析其主要做法以及历史作用,可为当前开展荣军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荣军安置机构的历史演变1935年10月,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为解决红军伤残战士的医疗问题,指派中央军委卫生部先后建立了5个“红军荣誉军人残废医院”,共有伤残战士3000多人。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医院条件艰苦以及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伤残军人安置工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1937年底,边区内务部科长王群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报告时曾提到,“(残废医院)管理不好,39《新东方》2023年第1期①中共湖南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研究处:《峥嵘岁月》(第6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0页。②何丽:《拭去尘埃的岁月———我的父亲何炳文》,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第79页。③刘益涛:《十年纪事:1937─1947年毛泽东在延安》,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51页。政治工作薄弱,生活条件很差,每天每人五分钱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