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上)《科技传播》16科普实践作者简介:李涛,教授,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科幻动画、文化产业。徐剑宇,助理研究员,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科幻动画。1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的科技传播新进展和新趋势研究中,青少年与儿童越来越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最重要对象,是科普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动画具有欣赏功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为大众广泛接受,尤其是被青少年和儿童所喜爱的特点,决定了动画在科普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作用”[1]成为共识。动画的形式和功能,似乎是天生且十分贴切地成为科普的科技传播媒介。这从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片就可窥见一斑。世界上最早的水墨动画片,曾被世界誉为“中国学派”的水墨动画的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实质上是一部科普动画的珍宝之作——这部取材于齐白石的鱼虾形象的高水准美术动画,通过一本古朴典雅的国画册、一片静谧的荷塘、悠扬的古琴和琵琶声,将“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长大就成为了青蛙”的常识,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作为科普内容传播开来,其科普功能功不可没。另一部水墨动画《牧笛》,改变了《小蝌蚪找妈妈》童稚天真的科普风格,在恬淡悠闲的田园意境中,用情怀去体悟,用生命去审美,突破了同时代用动画讲故事的“训育模式”。在牧童失牛、找牛并通过笛子的美妙旋律吸引牛回归的人文故事中,在诗意地展现牧童、牛与大自然三者的和谐关系中,科普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哲学思想、世界观念等人文科学。这些耳熟能详的水墨动画正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科普,在水墨审美和童趣感染之中清晰地讲述出科学道理,提升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艺术修养和科学素养。但是,具有科普和动画双重属性的科普动画在水墨动画之后逐渐迷失,沦落为简单的说教,其科普能力后继乏力。中国科普动画在国漫渐有复苏之势的当下,仍沉寂不鸣,已落后于动漫大国日本和美国。这一影响中国未来接班人的科技意识的重要现象,理应纳入科技传播的研究领域。在动画动漫的创作领域,“我国科普动漫作品至今数量仍然较少,而优秀作品就更可谓凤毛麟角”[2]。笔者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课题《基于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中国科幻动画创新发展研究》调研了中国科普动画,《蓝猫淘气三千问》提及率高达到86%,但是对它太过低幼的吐槽也高达73%。而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发现,被调查者所言的“低幼”等同于低智商或低情商,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是粗暴的道理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