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农业发展的实践及经验启示*李梦玥赵美玲[摘要]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发展农业是陕甘宁边区人民摆脱生存危机的必然选择。李富春在领导边区经济工作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带领广大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践,具体举措有:积极鼓励动员,进行宣传教育;推行开荒种地,改进耕作方法;奖励劳动模范,支持生产竞赛等。总体来看,他在边区发展农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概括为:发展农业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发展农业要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发展农业应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农业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对推动当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关键词]李富春;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1-0034-07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全过程的重要问题”[1]。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根据地,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便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根据地军民的基本生活所需。李富春作为陕甘宁边区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亲自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运动,为边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杰出领导者。他不辞辛劳、顽强探索,带领边区民众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起了“革命家务的基础”,使陕甘宁边区从贫瘠荒芜发展为富饶秀丽的“陕北的好江南”。一、李富春领导边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农业是筑牢边区经济根基的重要途径,是化解边区粮食危机的必然选择。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农业技术和严酷的政治环境等多重挑战,李富春作为陕甘宁边区经济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毅然承担起领导边区农业发展的重任,带领边区军民不懈奋斗,使农业生产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陕甘宁边区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发展农业是筑牢边区经济根基的重要途径。陕甘宁边区经济素不发达,近代以来因频繁的战乱而变得更加脆弱。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边区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规模也仅限于私人作坊。囿于长期贫困,商业也难以大规模发展。在这种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农业成为边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制定边区的经济政策,必须从革命与战争的实际出发,必须把握边区经济的基本特点。这一时期,发展农业,不仅能够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广大军民的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