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译、名、实文兵*汉语哲学,不仅是指向哲学自身,用汉语讲哲学,或让哲学讲汉语,而且也关涉到思维、语言、现实之间的复杂多层关系。这里可以以“法治”这一概念为例来说明这种复杂关系。不少中国学者在溯及“法治”之思想时,引用到了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论述,而最常引用的就是吴寿彭先生译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四卷第八章中的一段话:“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①这种引用,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即“法治”观念是从古代希腊之中发展而来的,而且,亚里士多德这里所言的就是“法治”。“法治”这一概念之所以值得考察,则是因当代社会,无论对于西方还是中国,法治都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以至也成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尺。“法治”与“人治”相对,中西皆同,但在中国,“法治”还与“法制”相别。这种区别,也体现了不同的理念。有位法学家曾回忆,在改革开放之初,有报纸在一篇采访报道中用了“法治”而非“法制”,就曾受到严*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法治”:译、名、实47厉的批评。有法学家感叹,由“法制”到“法治”,即由“刀制”改为“水治”,虽是一字之别,但在党的文件中,如从改革开放算起,则是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说:“在1997年9月举行的第十五次党代大会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大会报告,确认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三个宪法修正案,也随之把‘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①由是可观,在当代中国,“法治”承载了很多内容。“法治”一词,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成了一个高频使用的词,但语词虽可一样,但实指却有差异,这也就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上产生了诸多缠绕的症结之所在。一、英语之译与名之所指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讨论了“由最好的一人或由最好的法律统治哪一方面较为有利”的问题。他的主张是最好的政体应该依法律而治。吴寿彭先生译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本于纽曼(WilliamLambertNewman)校订的《政治学》希腊原文。纽曼校本四册分别于1887、1902年出版。纽曼将这一问题英译为:“Istheruleofthebestmanorthebestlawsexpedient?”②按此译文,亚里士多德讨论的是有关“theruleofthebestlaws”的问题,而并非“theruleoflaw”。在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