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年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组合滚动练14含解析.doc
下载文档

ID:22515

大小:2.11MB

页数: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年 高中语文 二轮 复习 题型 组合 滚动 14 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十四) (分值,108分;建议用时,100分钟) 序号 1 2 3 4 9 10 得分 答案 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①。”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②“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③,”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④?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 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标点,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C项,逗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B.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C.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D.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C [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锋芒,刀尖的刃口和尖端,意指人的棱角和锐气。比喻初次显示出棱角或刚开始表现出力量或才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露一下才华,应是“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后比喻事物的进展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一日千里”和“日新月异”意思极为相近,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发展速度快,后者强调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此处应选“日新月异”。众望所归:用于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此处根据语意应选“不负众望”。庸人自扰:自己找自己麻烦,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此处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应选“杞人忧天”。]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D.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B [前后文的句子都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为主语,根据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原则,选填句子也应从“九歌”的角度来说,所以主语也应为“九歌”,排除A项。再从语序上来看,应该是先“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再“摸索出……规律”,排除C、D两项,故选B。]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第一款国内”多项定语排序不当,“国内”表领属应该在前,应为“国内第一款”,可排除B、D两项;二是成分残缺,“大数据分析”前缺少谓语动词,可添加“利用”,可排除A项。故选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是企业, ① ,无论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企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是企业家的事。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到:过度的商业化、过度的急功近利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仅有资金,没有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 ② 。核心技术不可能一夕之间掌握, 但 ③ ,精工细作是对市场需求最好的呼应。                                                                                                                [解析] 第一空联系下文“而企业的转型升级”可知,此处应为“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第二空由前文“不利于”“仅有……没有……”可知,此处应为“也支持不了企业的发展”;第三空从后文“精工细作”可知,此处应为“企业可以精工细作”。 [答案] ①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②也支持不了企业的发展 ③企业可以精工细作(每句2分) 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 请概括出幸福指数高的三个要素。(每点不超过6个字。) 要素一:________________ 要素二:________________ 要素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财富丰饶充盈 (2)社会公正公平 (3)心态保持平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华为公司是我国新兴的电子制造业公司。下图是华为公司的企业标志,试诠释其含义。(85字以内)(6分) 提示:华为公司的企业价值观包括:成就客户、开放进取、团队合作。                                                                                                                [答案] 标志在设计上采用了聚散的模式,八瓣花瓣由聚拢到散开,寓意着华为发展事业上的兴盛。底部核心聚在一起,说明了华为坚持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理念的核心聚焦。(描述标志2分,诠释答对1点得2分,语言表述合理即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答案]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每空1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2分)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23年1月16日)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庥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三: 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于敏在物理方面的才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