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释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释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郑新立《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7日07版)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逐步让位于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培育并增强新的增长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能够对经济形成较大驱动作用的新动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二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三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比较来看,目前第二个动能发挥较好,对增加就业和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个动能正在启动、加速之中,从长期看,这一动能对于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必须尽全力培育,但指望短期内这一动能就能明显拉动经济增长恐怕很难。因为科技、教育发展及其对经济的推动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期。在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结构中,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所占比重还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经济。而与后两个动能相比,第一个动能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潜力巨大,亟待通过改革加以释放。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近些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虽然快于城镇居民,但总体上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差距大制约着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动力、投资动力和创新动力,也将有效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动力和支撑。造成城乡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不平衡,以单向流动为主。农村的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而城市资本、技术、人力流进农村的却很少。这导致城乡要素市场被割裂,一边是城市生产要素过剩,另一边是农村生产要素极度短缺。如果能想办法打开缺口,引导更多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城乡发展差距必将迅速缩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当把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三件事紧密结合起来,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着重解决好“人、地、财”三者联动问题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