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实践和思考:学校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各乡镇、城区学校,针对学校及所在地域实际,明确课程实施标准,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型研讨和课程评价,打造典型、龙头带动,督查评估、强行入轨,培养学科师资,完善保障体系,以区域化方式,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关键词: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23-03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国家只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不统一编写教材,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社区资源、学生特点及需求等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实施与管理。淮安市楚州区现有实验学校、乡镇中心校71所,村完小66所,教学点58个。为推进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化、常态化、科学化实施,多年来,我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区域推进的方式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建章立制,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标准性一是明确课程标准。我们下发了楚州区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制定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标准,规定学校期初制定学年度实施总方案、年级方案、班级方案,各专题教育活动方案及学期教育活动行事历等;研究性学习课程至少包括选题指导、方案设计指导、方法指导和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次综合实践活动有详细方案、过程资料和活动成果;组织活动有具体分工,责任明确;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每次参与活动情况作出描述性或综合等第评价。二是完善保障体系。我们成立了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心教研组,创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QQ群,在区教研网上开辟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专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意见,各乡镇、学校同时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包括领导小组、集体备课组、教研组、组织协调组、平安保障和后勤组等。规定每学期集体备课、公开教学研讨分别不少于3次,活动成果展示和师生评价每学期至少1次。各区直学校、乡镇中心学校须配备1—2名专职教师,负责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和教学研讨活动等。二、开发资源,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一是组织资源开发。区教研室组织局部骨干教师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案例编写以各学校的实践与探索为根底,从“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