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政策案例中国公共政策案例中国公共政策案例案例一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委员:中国医改“三破〞才能“三立〞医患关系紧张、“以药养医〞导致大药方和药价虚高、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亟待完善……针对社会关心的医疗改革热点,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三个转变〞。医患矛盾升级导致的纠纷近年来屡屡发生,去年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徐文的遭遇更是给全社会敲响警钟。黄洁夫说:“关键问题出在现行医疗效劳体制的缺陷上。现有的医疗投入、资源、人才配备都极不均衡,百姓有个大灾小病都愿意往大医院跑,很多地方都存在‘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让一个医生每天面对一百多个病人,水都不敢喝、卫生间也不敢上,他态度能好吗?他巴不得少说话。〞“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矛盾越来越紧张,已经影响到我国医改的顺利进行,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黄洁夫说,体制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医务人员要先从自身做起,恪守医德,把病人当亲人,这是解决医患关系最重要的起点。近年来,医疗系统“怪相〞频出:廉价的传统药品大多销声匿迹,高价药进口药大肆圈占市场;一个心脏放7个支架,过度医疗屡见不鲜;抗生素卷土重来、大行其道。这些现象的根子都出在“以药养医〞上。“医院运行开支巨大,但现在公立医院的运转经费只有10%来自政府,也就是说另外90%都要从患者那里创收。科室收入与医生医疗收费密切联系,他不完成任务,科主任就要责怪他,他自己也拿不到钱,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黄洁夫说,“要破解这个老大难问题,必须改良制度,既要明确医疗卫生的公益事业性质,又要让医疗行业真正与市场竞争接轨。〞他建议,公立医院改革可以推进一个“211〞工程,即国家保障支持有限的公立医院,形成一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院体系,包括农村的2000多家县医院、城市的代表国家和地区水平的约1000家医院、100家左右国家级临床医疗科研中心。其他医院应按地区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在政府主导下分批、合理地进行改革。“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向社会资本开放医疗效劳市场,让民营医院获得开展,从而形成一张竞争的网络。他们的探索很有意义。〞他说。近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基层医疗卫生效劳体系已根本建成,但其量大面广、面向基层的特性却又导致其成为医疗体系相对的“短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稳固完善根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效劳体系建设。黄洁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