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李桂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特制定本纲要。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作为一名新的综合实践老师,倍感肩上的任务重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研读纲要,受益匪浅。一、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效劳、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开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异。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的异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根底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第2页共3页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根本要素。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来强化育人效果、实现育人目标增强活动育人效果,对活动过程的设计、组织、跟踪指导是关键。为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指导纲要,提炼出考察探究、社会效劳、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主要方式,将课程方案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社区效劳、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