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侯睿【摘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的对策主要是:克服对“问题学生〞看法上的“偏〞;防止对“问题学生〞转化上的“急〞;防止对“问题学生〞态度上的“冷〞;防止对“问题学生〞言语上的“暴〞;防止对“问题学生〞教育上的“推〞。【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转化;对策对于“问题学生〞的定义,有不同说法,“问题学生〞并非指有过犯罪经历或是在精神上有疾病的学生,而是与同龄人相比拟,在思想品德、学习能力、遵规守纪、行为自律等方面出现某些障碍,需要在他人的耐心教育和精心指导下,才能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问题学生〞除了自身的因素和不良的习惯养成外,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教育链环节脱节,教育延滞等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其在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缺陷或偏激。其特征是自控能力差,学习能力差,是非观念差,情绪多变,“问题学生〞无论对学生个体还是群体,都有着不可无视的潜在影响和危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无法与他人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有抑郁或狂躁等心理特征,有些甚至有自我伤害或对伤害他人的征兆,是学校和社会的“不稳定〞要素。关注“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也是对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一、克服对“问题学生〞看法上的“偏〞“问题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一般有以下特点:性格孤僻,情绪低落,思想消极,敏感多疑;厌学情绪强烈,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旷课逃课;个别“上网〞成为其全部。有的陶醉于网恋,沉迷于游戏,身陷于黄色网站,呈现出自卑、封闭、自控能力差和不能自拔的状态;有的迷恋于男女之情,不喜欢学习,爱走极端;有的不遵守国家法律,不守学校的规矩,行为散漫,道德滞后,自私自利,文化活动不参加,集體荣誉感不强,与同学相处难,与老师隔膜深。这类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学校不好管,家里不愿管,他们人数虽不多,但负面影响大,牵扯精力多,成为学生工作的“软钉子〞。作为与“问题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要认识到“问题学生〞的出现,是学生群体中的自然现象。要用辨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学生〞,把学生出现的问题,视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小顽疾〞而非“不治之症〞。要因事而化,分析其根源,对“症〞给“药〞,“靶向治疗〞。对这类学生,要教育他们行在当下,认清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使其思想行为与时代同频。要多走进他(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