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山古村落蕉山古村落位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北部偏东,全村95%以上人口为瑶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农村。目前,村内还保存有神亭、祠堂、民居等明清朝代的古建筑40多座,古建筑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多为上座、中座、下座多厢房相结合的建筑结构。观音河从村前流过,蕉山源垒、水源垒、大源垒、康江垒等小溪聚集观音河,再流至茶江。玉笔山、犀牛山、对门岭等群山环抱,四面环山。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红薯、辣椒、芋头等农作物,每家每户都有山场,多那么上百亩,少的也有二三十亩,以种植杉树为主。“焦山〞,意为“光秃秃,烧焦了的山〞。此地曾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山上树木枯槁,一阵野火烧来,所有树木被烧光,山头没有一丝绿色,成了焦山。后来,一位在村上颇有威望的村民建议改为“蕉山〞,草字头的“蕉〞,也是芭蕉树的“蕉〞,这种植物修养水源,绿意盎然。这个名字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同,“蕉山〞这个村名沿用至今。有碑文记载,蕉山俸氏始祖来自千家峒〔瑶族发祥地〕,因在元大德九年〔1305年〕战乱逃離千家峒,四处流离迁居。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蕉山俸氏始祖俸富叁进入蕉山村安居。据蕉山俸氏族谱:“凡俸氏家族后裔,务必承传先辈勤劳奋进的开基建业精神,尊老爱幼,加强宗族团结,与人为善之美德,忠宗孝道之族风,严于律己,特别是为人之父母者,更要眼光远大,人人应怀着望子成龙之心,精心培育好后代,牢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历史嘱托,自强不息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崛起而耕读,人人做报效国家的良才,做光宗耀祖的俸氏族民。〞可见,作为目前蕉山人口最多的姓氏大族,提倡的是“忠孝仁义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朴素价值观。后来,又有尹、陈、刘、蒋、赵、李、舒等姓氏村民落居此地,在蕉山村和谐融洽相处,共同造就蕉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蕉山古村由于风貌保存较好,于202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猎户世族瑶族群众居住地大多数是山区,山上野货众多,瑶族人世代狩猎。在古时候,蕉山村一带的瑶族群众上山打猎有很多规矩,如幼小的猎物不杀,怀孕和刚生产的猎物不杀。上山打猎之前要祭神,要问一下山神和猎户的鼻祖“翻天张五郎〞,要开坛问卦。早些年,在恭城瑶族实物展上曾展出一尊有150年历史的瑶族狩猎鼻祖张五郎的雕像。由于张五郎是倒立状的,故得名“翻天张五郎〞。这尊樟木雕像高约25厘米,张五郎双手撑地,双脚向上倒立,仰头目视前方,动感极强。传说很久以前,当地出现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