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宗经读后感4篇宗经读后感文驰该篇开端作者承接上文,认为说明天地人三才其中恒久不变的道理的书籍叫做“经〞,对“经〞做了定义。进而立论:“经〞不仅深刻地阐述自然之道,而且极致地体现了文章的章法,是文章章法的骨髓。后面作者并没有立即证明“经〞是怎么样做到极致地体现文章章法的,而是对孔子推崇一番。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这些上古书籍,因为年代久远,失去了价值。是孔子考定删述,让古代经典重新焕发新生。私自揣测作者这里的意图是在痛斥时弊,对孔子或者说儒学经典最正确的赞扬,就是对浮华文风最严厉的批判。后面作者才开始分述五经,剖析五经文义,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五经分别形成了二十种不同的文体,是这些不同种文体的根源。因为五经讲述的内容和涉及的内容的不同,所以演化的文体也各不相同。但每四个为一组,一组之间的文体又是相近的,能明显看出来各自的渊源。读到此处,可见作者对五经有多么熟悉,不仅能以短短数语讲清楚每一经的要旨,还能发现其中的文脉,更成功地将我说服,让我对五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要阅读研习一番。篇末,作者终于说出了自己作这本书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刚刚说的针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一个批判和引导,希望人们回归“正统〞,重新学习五经雅正的文风。想起之前读过王阳明的尊经阁记一文,看似意旨相同,实那么各异,两个人都拿经典作为自己言说的依据,根据进入的角度不同,都在为自己找说辞,这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当然,如果你连哈姆雷特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样子。所以,对经典的细读是毕生的事情,一刻不能怠慢。宗经读后感苑杨第2页共4页征圣一篇是论述文所处的社会整体文化背景要符合圣人的思想和言论,宗经一篇将论述范围缩小到文学写作,刘勰从文这一范围推举了具体作品的典范,即“五经,〞他认为“五经〞是文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首先,“五经〞的地位极其重要,是“三极彝训〞,即讲述天、地、人三者中恒常不变的真理。而且“五经〞历时弥远,内容高深卓绝,是文章的典范。其次,作者分别介绍“五经〞的特点,并指出各自对后代不同文体的影响,举例说明“五经〞是文章的源泉。这里刘勰较为“推崇〞五经的作用,除了他笃信儒学的学术背景和信仰之外,我认为还有现实的因素,他认为当时的文风沿袭了“楚艳汉侈〞的弊端,只能用儒家传统文学观念来匡正,也许有些矫枉过正。但是当弊端太过严重时,这样坚决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