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个借助培养数学“量感〞摘要:文章以培养小学生的“量感〞为前提,针对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教学,分别从借助生活实际培养“量感〞、借助数学活动培养“量感〞、借助整合拓展培养“量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明确“量感〞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思维拓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制订更为完善的数学教学方案,以期能够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和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实物比照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10-09文章编号:1674-120X(2022)09-0072-02小学中的“量与计量〞是数学学科中的重难点内容,一些高年级学生在求解问题时无法保证准确性,主要原因在于“量感〞的缺失。新课改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点。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量〞,到达培养“量感〞的目的。但是,“量感〞这一概念本身具有非标准性,教学中有时会缺少对它的关注,这就需要从课堂教学着手,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借助生活实际培养“量感〞(一)在课堂上展开实物比照“量〞是长度、体积等单位在生活中的真实表达,与实物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来说,实物比照是一种对培养学生的“量感〞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认知毫升〞一课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课的知识,事先準备了吸管、量杯等工具,让学生使用吸管吸取杯中的水,要求为1毫升,吸取的过程中将水柱大小、高度记录在纸上。这一操作完成后,学生将吸取的1毫升水分别滴在手心与纸面上,并观察水滴的变化。观察中学生发现,1毫升的水可以分为18次滴落在纸上,其滴在手心上的大小和硬币相似。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构建“1毫升〞的表象概念,形成“量感〞。因为该实验操作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知识时借助实物比照,使教材中抽象化的知识得以直观地表达,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了“1毫升〞的“量感〞。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标准量〞表象,其间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真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便可以构建对“量感〞的认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应用假设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体作为教学工具,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正方体,使其对“1平方厘米〞这个概念有切实的体会。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