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考点10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含解析.doc
下载文档

ID:20922

大小:903KB

页数:2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中考 历史 中国近代史 考点 10 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 解析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第二天,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3)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4)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 背景 华北出现严重危机,形势十分严峻 时间 1935年12月9日 领导 中国共产党 参与者 北平数千名学生 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结果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意义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 背景 日本进一步侵略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张学良、杨虎城受到共产党的感召,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爆发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中国共产党的应对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1)爆发:1937年7月7日,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发展: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2)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淞沪会战 (1)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初战告捷。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2)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 1.台儿庄战役 (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企图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在台儿庄内激战的时候,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起全面反攻。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保卫大武汉 时间 1938年6—10月 双方兵力 日军40多万,中国军队100多万 对阵情况 日军海陆空协助作战;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 著名战役 万家岭战役(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日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被迫空投两百多名军官加强力量。这次战役,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000余人) 结果 日军三面包围武汉,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影响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此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 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概况 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拼死抵抗 ↓ 长沙城下,中国军队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分别被中国军队击退 ↓ 进攻长沙外围的日军,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伤亡惨重,被迫突围北撤 ↓ 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在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大背景下,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4.豫湘桂战役 背景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时间 1944年初 战况 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 (1)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这是太原的重要门户。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将日军全部歼灭。 (2)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 开始时间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的 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组成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特点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战法 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发展 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意义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百团大战 背景 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 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开始时间 1940年下半年 指挥者 彭德怀 规模 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主要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影响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结果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全民族坚持抗战 (1)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3)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4)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5)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等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抗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月 地点 延安 主 要 内 容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德国在欧洲战场败局已定,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陷入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2)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3)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4)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考向一 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影响 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第一步,也是其实现称霸亚太地区的重要步骤。 (2)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