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策略研究_于晓淦.pdf
下载文档

ID:200520

大小:1.1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安徽省 城市 特色 风貌 塑造 策略 研究
113227|2023|02城市设计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Shaping Urban Characteristics in Anhui Province安徽省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策略研究摘要:城市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然而,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历史的割断、个性的丧失几乎存在于每个城市。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地域性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塑造,走高质量、高品质发展道路。文章以安徽城市为例,通过对其风貌要素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实施措施。Abstract:A city should have its own personality.However,in the current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the history is cut off and the personality is lost in almost every city.Under the current new economic normal,more and more citie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haping of regional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and take the road of high-quali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aking Anhui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its style element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for shaping the citys characteristic style.关键词:城市双修;人文特色;景观要素;城市风貌塑造Keywords:double major in city;cultural characteristics;elements of style;city style shaping文于晓淦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博 士赖欣怡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02.036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城市空间拓展十分迅速,虽然自然本底优越,但由于缺少建设控制引导,风貌形象未能展现,城市建设千篇一律,城市特色空间不足。安徽出台的安徽省城市双修技术导则引导了安徽各地系统实施城市双修工作。在古城及历史文化方面,将根据城市系统保护、新旧融合、整体风貌和谐发展的保护要求,逐步加强对历史风貌的保护力度,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 安徽省城市街区整治提升导则(试行)城市街道整改升级工作主要涵盖了街道环境、街道设施和街道立面等三大部分,目标旨在使城市街道有效整改,以实现都市环境与秩序更加改善、都市功能与品位更加增强、城市形象和吸引力更加突出,具体包括城市道路沿线、公共卫生、街道绿化、都市照明设施、交通系统、街道立面、建筑屋顶等内容。安徽省人民政府有关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配套工程的具体实施若干意见的出台,完善了城市基础配套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空间功能,改善了城市风貌。对古城功能进行修复,以促进对古城内的功能设施、特色空间、城市景观、老旧街道等方面的修复,并做好对历史街道、历史建筑物的实地调查、整治修复、挂牌维护等工作。1.2 研究意义安徽省进行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既是对城市个性的展现,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可以避免城市建设中特色缺失问题。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有利于推进安徽省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特色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城市宜居性。城市风貌研究为安徽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要素识别和策略优化提供了参考,为省市及各地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2 安徽省特色风貌现状及空间差异2.1 安徽省特色风貌现状总结处于我国华东地区的安徽省濒江近海,有长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沿线经济带,内享长江流域河道,外接沿海经济辐射区域。地形主要由平川、山丘、岗地、低山区等组成,地形复杂多变。安徽省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地区,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安徽省是我国史前文明发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大泽乡起义等均是发生在安徽省境内,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中华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而安徽省文化发展中又包含了新安文化、淮河历史文化、皖江历史文化、庐州历史文化四个文化圈(图 1)。基于对相似类型的城市进行归类,按地形地貌分类可将安徽省分成皖南山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江淮丘陵区、淮河平原区等五个板块,借此来对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进行研究(图 2)。2.2 安徽省风貌空间差异皖南山区以新安文化为背景,粉墙黛瓦,以丘陵和山地地形为主,山川众多,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典型徽州地貌特征,境内徽派与山水融合形成特色徽派风貌,大致涵盖黄山、池州东部、宣城西部、铜陵南部。黄山市是皖南山区的典型代表,其城市特色风貌艰涩,强调城市与山水环境的融合,体现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城市建筑风貌传承徽派建筑传统形式与色彩,完美再现水墨徽州的形态意向。同时,提出的“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理念重在徽韵,强调徽韵与物质空间相结合,打造城市特色徽韵风貌。沿江平原区以皖江文化为背景,具有典型平原地貌特征的沿江高密度城市群,囊括了安庆南部、池州西部、铜陵北部、宣城东部、芜湖、马鞍山等城市,这些城市分布在长江的两岸,依托长江形成特色的产业空间、城市空间和历史文化特色,严控城市标志建设,将产业与风貌融合,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特色风貌。马鞍山和铜陵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城市特色风貌与产业紧密结合,而马鞍山作为沿江平原区的典型城市,也是以钢材为产业支柱的资源型城市。通过整合山水文化、马钢文化、宜居文化、传统文化,延续城市特色平面格局特征,传承城市发展脉络,展现刚柔并济的独特气质;在城市建设方面,打造宜居秀丽景致的特色风貌。皖西大别山区以淮河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为背景,结合特色的山体地貌打造山水融城的特色114乡特色空间”的体制框架。3.2 国外案例研究研究新加坡的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区域发现,在保护对象方面,已经不再局限于保护传统历史建筑,而是进一步扩大至对特色地区的整体系统性风貌的保护范围,并整合管理历史特色风貌区域和特色空间,扩展后的风貌保护类型和范围既对新加坡地区历史发展的印记进行了系统保存,还很大程度减少了城市景观在经受拆建后循环发展结果可能出现的趋同性,防止城市在迅速发展中缺乏标志性与历史特色。纽约的特色风貌空间基本包括了历史街区、地标建筑以及特色意图区两套管理体系、管理范围,分别隶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实施管辖。纽约与新加坡最相似的地方是其管理手段:采取特殊风貌区的管理机制,鼓励对特殊风貌区域实现功能活化和建筑再利用,不允许拆除重建的再开发模式;城市规划虽然在管理流程中发挥着突出的效能,但并非通则式的管控,而是采用单独编制每个地域、街道的城市规划来识别管控对象、梳理管理诉求、制定管理方案;在具备法律效力的城市规划导则指引下进行城市更新的管理工作1。3.3 借鉴与启示厘清现状进行要素识别。每个省的现状资源都不同,所倾向的特色风貌类型也不同,因此要根据每个市的现状资源禀赋,识别特定要素。通过文献查阅,总体可以分为 17 个要素。但根据每个城市的特殊情况,依据其特殊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进行不同的侧重。实施导向加强管理力度。对城市特色风貌进行要素识别之后,更多的是需要从管理层面进行落实。从后期的管理和运营入手,保护当地所具有的特色风貌不被破坏,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范管理条例。风貌,包含了六安南部和安庆北部地区。大体分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四个地貌类型,地形复杂,大别山位于境内,在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方面重点打造城市门户节点和城市绿地。江淮丘陵区以庐州文化为背景,浑厚、大度、兼容,是具有典型丘陵地貌特征的高密度城市群,境内丘陵众多,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山水城市,自然特色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江淮丘陵区包含了合肥、六安北部、滁州南部、淮南南部地区,其中合肥市是典型的江淮丘陵风貌区的代表城市。突出建设合肥市的特色空间结构形态,强化城市肌理,展示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强化城市自然地理特征,打造“山、河、湖、田”相融相济的地域景观特色风貌,彰显合肥市独特的地域风貌。淮河平原区文化多元,兼收并蓄,以中原文化、秦汉文化和运河文化为背景,地形平坦,水系融城,具有平原地貌特征的高密度城镇群。淮河平原区包含蚌埠、淮南北部、阜阳、宿州、淮北、亳州、滁州北部等城市,自古以来处于兵家必争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水系发达,城市大多依水而建,境内水网系统四通八达,围绕水系营造的风貌显著。重视水体建设以及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引导建筑体量、地标性建筑控制。以淮北市为例,淮北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追求“虽是皖北煤都、恰似江南水城”的风貌意向,将淮北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涵养与恢复利用示范城市。皖北地区特色鲜明的湿地旅游休闲目的地作为建设目标,将城市产业与城市自然景观相结合,凸显资源型城市特有的生态风貌。3 国内外案例研究3.1 国内案例研究2014 年,福建省在“建立社会主义生态社会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条件下编制了美丽福建宜居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其中明确提出“维护、修缮富有中国历史、民族文化、建筑设计、开敞空间设计、宗教信仰和文化精神意义的建筑群等,在新发展中准确认识并积极继承本土民族文化根源,将其体现在规划设计、新风景、新公共空间中”。2017年,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对省域资源禀赋进行深度分析后,在省域层次上给出了城市空间的特色塑造架构,即“一个核心、两大融合,一个体系、三大行动”,并在认识资源价值、有效管控功能空间体系、有效规划信息传导等方面给出了更加全面系统且易操作的空间规划战略。安徽省也可结合其他城市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突破对“一城一地”的地域特色的传统认知束缚。未来,安徽省应注重于在区域层面上发展地方文化的自身价值认同感,并有效整合省域层面优势文化资源,对省域整体发展格局的既有认识加以丰富;以促进特色空间发展为目标,逐步建立“识别地域特色价值-整合省域特色资源-构建特色空间体系-梳理特色管控要点-打造城图 1安徽省四大文化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4 安徽省风貌构成要素与塑造措施4.1 安徽省城市风貌构成要素通过相关调研,总结并归纳出安徽 17 种城市特色风貌要素(表 1),包括区域特征、城市山体、城市水体、城市绿化、城市气候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建筑风貌、城市眺望系统、城市夜景照明系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道路桥梁、标识系统、城市街道家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其他非移动文物、城市著名历史人物、事件、传说、城市民风、民俗活动等2。4.2 具体措施城市山体层面,注重保护和利用山体自身的形态特点,保留其作为城市背景的山体轮廓形态的完整性与美观性,并于景观佳处建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景观小品、构筑物、建筑物、人流聚集结点等,通过对山体形态的修复、对山体周边建筑高度密度进行管控,连通了山体与城市之间的景观通廊。城市水体层面,严格保护水系格局,生态修复水环境,巩固提升生态圩堤,保护与控制水岸形态,保护与修复河滩、草甸、圩堤、圩田和绿洲等自然景观,利用原有湖岸的岸线形状,选择合适的观景点,建立环状视线空间,控制岸边工程设施、建筑高度和体量,防止视线遮挡。城市绿化层面,沿水系和绿轴开放空间设置连续的步行系统,从视觉上和流线上将绿核与周边各街区连接并融合,打造为新、老城区之间连接的绿色核心。城市气候特征层面,确定城市气候特征,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农业景观和建筑景观。城市空间结构层面,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风貌特色,结合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