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9变异育种和进化含解析.doc
下载文档

ID:18085

大小:2.24MB

页数: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生物 二轮 复习 专题 限时 集训 变异 育种 进化 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九)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23·海南高考)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 B.基因突变必然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 C.环境中的某些物理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 D.根细胞的基因突变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的 C [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A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显性纯合子中只有一个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表现型也不发生改变,B错误;环境中的某些物理因素如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根细胞不是生殖细胞,其基因突变只能通过无性生殖传递,D错误。故选C。] 2.(2023·潍坊期中)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一定是不能够遗传的 B.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但不一定产生新基因型 C.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D.基因重组也可以体现在受精时不同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上 C [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是可遗传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则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项错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也一定产生新基因型,B项错误;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因此可以保持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受精时不同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D项错误。] ○3.(2023·广西梧州市联考)囊性纤维病是由编码细胞膜上CFTR蛋白(主动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该突变使得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了苯丙氨酸,进而导致氯离子运输障碍,使得氯离子在细胞内积累。下列有关该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CFTR蛋白缺少了苯丙氨酸说明编码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 C.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存在多种突变形式,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D.氯离子在细胞内积累会导致细胞内液渗透压上升致使细胞排出水分子受阻 C [CFTR蛋白是细胞膜上主动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为结构蛋白,因此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CFTR蛋白缺少了苯丙氨酸,其他氨基酸序列并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编码的基因发生了三个碱基对的缺失,B正确;从题干表述的信息来看,并没有说CFTR蛋白有多种突变形式,C错误;囊性纤维病患者的CFTR蛋白异常,导致氯离子运输障碍,使得离子在细胞内积累,进而导致细胞内液渗透压上升致使细胞排出水分子受阻,D正确。] ○4.(2023·临沂期中)眼皮肤白化病(OCA)是黑色素合成异常引起的疾病。该病的OCA1型患者毛发均呈白色,是11号染色体的酪氨酸酶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OCA2型患者症状略轻,是15号染色体的P基因隐性突变造成黑色素细胞中pH异常,但酪氨酸酶含量正常。某患病夫妇生出了一个正常的孩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突变类型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B.这对夫妇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3/4 C.OCA2型患者症状略轻很可能是pH异常引起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 D.OCA两种突变类型都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两种突变类型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错误;根据题目信息,某患病夫妇生出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PP和AApp,这对夫妇均为纯合子,生孩子都正常,B错误;OCA2型患者是15号染色体的P基因隐性突变造成黑色素细胞中pH异常,症状略轻很可能是pH异常引起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C正确;OCA2没有体现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 5.(2023·陕西省教学检测)下列关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双亲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 B.杂交育种不同于基因工程育种的优势是可在不同种生物间进行 C.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诱变育种能产生新基因 D.高产“黑农五号”大豆的培育、高产青霉菌株的选育都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B [杂交育种的双亲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A正确; 可在不同种生物间进行是基因工程育种的优势,不是杂交育种的优势,B错误;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杂交育种没有产生新基因,只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高产“黑农五号”大豆的培育、高产青霉菌株的选育都属于诱变育种,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D正确。] ○6.(2023·重庆一模)某种野生猕猴桃(2n=58)是一种多年生且富含维生素C的小野果。育种专家以野生猕猴桃的种子(基因型为aa)为实验材料,培育出抗虫无籽猕猴桃新品种,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④过程都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 B.④⑦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相同 C.基因型为AAA与AAAB的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174条 D.基因B为控制无籽性状的基因,基因型为AAAB的植株高度不育 C [①过程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而④过程是自交,A错误;④是自交,⑦为多倍体育种,两者依据的原理是不同的,B错误;已知某种野生猕猴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58条,为二倍体,则基因型为AAA与AAAB的植株体细胞中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最多含有的染色体数=58÷2×3×2=174条,C正确;基因型为AAAB的植株高度不育是因为其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而基因B为控制抗虫性状的基因,D错误。] ○7.(2023·天津高考)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B [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8.(2023·唐山期末)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湖泊某种鱼的数量、体色基因(S-s)和鳍形基因(Q-q)频率,统计数据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数量(条) S Q 2010年 4 000 26% 66% 2012年 3 950 26% 63% 2014年 3 200 25% 48% 2016年 2 100 27% 32% A.2010年时鱼种群的基因库与2016年相等 B.影响鱼的数量减少的基因可能是Q基因 C.2014年时,基因型为ss的鱼数量约为1 800条 D.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群密度时,发现第二次捕捞更难,则鱼的实际数值小于计算数值 A [2010年时鱼种群的基因库与2016年基因库中S和Q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同,基因库发生变化,A错误;2016年Q基因大幅减少,而鱼的数量同样大幅减少,因此推测影响鱼的数量的基因可能是Q基因,B正确;2014年时, S的基因频率为25%,则s的基因频率为75%,基因型为ss的鱼数量约为3 200×75%×75%=1 800条,C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群密度时,根据计算公式N=M×n/m,发现第二次捕捞更难,则鱼的实际数值小于计算数值,D正确。] ○9.(2023·海南高考)人苯丙酮尿症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m控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理论上,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均为1/2 B.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 C.苯丙酮尿症患者母亲的基因型为Mm和mm的概率相等 D.苯丙酮尿症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1/2 B [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未知,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A错误;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B正确;苯丙酮尿症患者(基因型为mm)母亲基因型可能为Mm或mm,概率无法计算,C错误;苯丙酮尿症患者(即mm)与正常人婚配(MM或Mm)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即mm)的概率为0或1/2,D错误。故选B。] ○10.(2023·博雅闻道大联考)目前已发现T4噬菌体有数千种突变型,这些突变来自同一个基因的突变或者不同基因的突变。科学家利用T4噬菌体的两种突变型A和B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型A和B分别与野生型相比,基因组成上只有一处差异)。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组别 处理 结果 1 用突变型A侵染大肠杆菌 噬菌体不增殖 2 用突变型B侵染大肠杆菌 噬菌体不增殖 3 突变型A、突变型B同时侵染同一个大肠杆菌 噬菌体增殖(A、B型组成) 注:噬菌体不发生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A.T4噬菌体DNA复制所需原料和酶来自宿主细胞 B.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缺失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 C.突变型A和突变型B的突变发生在不同的基因内 D.突变型A与突变型B的突变基因共同决定其增殖 D [T4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增殖都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利用其原料和酶来完成,A正确;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缺失不改变基因数目,B正确;突变型A和B两种噬菌体的组合同时侵染大肠杆菌,噬菌体能正常增殖,说明二者中,某一基因补偿了另一个突变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两种突变是分属于不同基因的突变,C正确;由实验可知,突变型A与突变型B的突变基因功能丧失,二者未突变基因共同决定了其增殖过程,D错误。] 二、非选择题(40分) ●11.(10分)(2023·毛坦厂中学检测)果蝇(2n=8)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材料。回答下列与果蝇遗传有关的问题: (1)研究果蝇的基因组时,应该研究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蝇的气门部分缺失(A)和正常气门(a)为一对相对性状。若现将一只变异的气门部分缺失果蝇与另一只未变异的正常气门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气门部分缺失果蝇与正常气门果蝇数量之比为5∶1,则可以判断果蝇的变异来源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和b控制,当基因B和b所在的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时,会引起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注:只有其中之一致死)。如图表示某果蝇个体的一对染色体,若让具有该变异的两只灰身果蝇杂交,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若要确定右图中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致死的配子类型,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假设该果蝇种群中除了该变异类型的雌雄个体之外,还有各种未变异的果蝇): ①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预测: 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染色体片段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染色体片段缺失会导致雄配子致死。 答案:(除特殊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