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林新聪对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认对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认识识烧伤后毛细血管(微静脉)通透性增强,大量血浆成份外渗,血细胞的破坏,极易发生(烧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特点:◇有效循环容量减少(慢性、持续)◇心室舒张期充盈压降低◇心排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器官功能障碍。上述病理过程一般持续48h,伤后48h常称“休克期”。(大面积>48h,中、小面积<48h)补充循环血量,有效液体复苏,是烧伤后抗休克治疗最重要的基本措施。休克期补液的基本原则:◇烧伤后体液丧失量与BSA和W成正比。◇丢失的液体类似血浆,应补充血浆、电解质和水。胶、晶总量2ml/kg/1%,胶:晶=1:1。◇伤后体液立即丧失,6~8h达高峰,伤后第一个8h应输给第一个24h预算量的一半。◇主要根据尿量进行输液监控。◇为防过量,第一个24h最大输液量为10%W。◇TBSA>50%,按50%计算,总量<10000ml。评价:TBSA<50%的伤员可平稳度过休克期大面积伤员输液量明显不足--超低补液,面积越大不足越明显。TBSA>50%伤员大多因补液量不足,死于休克及与休克有关的并发症。1958年,上海瑞金医院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TBSA82%,三度23),创造了奇迹。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休克期补液量在Evans公式的基础上改良--不设上限,胶:晶=1:1。此后世界上出现的诸多输液公式皆不设上限,为成功抢救TBSA>50%的伤员奠定基础。总结、统计600例无呼吸道烧伤或其他并发症,平稳度过休克期伤员的补液情况后,1965年提出国内第一个胶、晶型补液公式。内容:内容:●伤后第一个24h◇胶、晶体:成人:1.5ml/kg/1%BSA,婴幼儿:2mlkg/1%BSA,儿童:常用1.75mlkg/1%BSA。胶:晶=1:1、1:2或视情而定胶、晶总量1/2,伤后6-8h内补给。◇生理需要量(水分)成人:2000-2500ml/kg/day儿童:70-100ml/kg/day婴幼儿100-150ml/kg/day,平均输给。◇伤后第一个24h输液总量可达W的20%。●伤后第二个24h◇胶、晶体:第一个24h输入的胶、晶体量1/2(平稳度过的实际需要量,不是公式预算量)。◇生理需要量:同上。◇提出血容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即:主要指标:神志、尿量、P和R、末梢循环。参考指标:BP、CVP、Hct、电解质和生化。实践证明:●传统的复苏补液方法能使多数烧伤病人度过休克期。●直接因休克死亡的病人数大量减少,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是烧伤治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之一,也医学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传统复苏输液的主导思想:低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