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定义IE是由病原微生物循血循环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的感染并伴赘生物的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心脏瓣膜最常受累,也可发生于间隔缺损部位、腱索与心壁内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多见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左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占内科住院病人总数的0.5%-1.0%,心脏直视手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约为1.5%-2.5%,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本症者约为3%-5%。流行病学分类(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IE)特征1.全身中毒症状明显2.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3.感染迁移多见4.病原体主要为金葡菌分类(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IE)特征1.中毒症状轻2.病程数周至数月3.感染迁移少见4.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类(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VE)(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三)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第一节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一、病因急性:金葡菌、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流感杆菌亚急性:草绿色链球菌、D族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少见: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发病机制-亚急性(一)血流动力学因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尤其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先天性心脏病:如VSD、PDA、法四和主动脉缩窄。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血流动力学异常1.血液返流2.血液反流经过狭窄的瓣口或异常的小通道3.血液反流发生于两心腔或血管腔之间,且存在较大压力阶差特点-赘生物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室面和室间隔缺损的间隔右心室侧。发病机制-亚急性血流动力学异常涡流或高速射流冲击心或大血管内膜局部损伤发病机制-亚急性(二)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病变--细菌定居的重要因素,关键条件是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局部损伤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发病机制-亚急性(三)短暂性菌血症的发生各种感染或皮肤粘膜的损伤(如手术、器械操作等)常导致暂时性菌血症。菌血症在特定的条件下导致心内膜感染和赘生物形成发病机制-亚急性(四)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取决于:1.发生菌血症的频度和循环中细菌的数量2.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