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山精神争做阳光学子孙中山生平生平简介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享年59岁。先生是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家境贫寒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家庭,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上山打柴、牧牛、捡猪粪。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养成了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才开始进入村塾求学,由于他勤奋努力,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勤奋好学1879年,孙中山十四岁时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三年后,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夏威夷王亲自颁奖。学医行医1883年冬天,孙中山到香港,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立志报国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1895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孙中山担任秘书。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成立同盟会,影响显著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他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成立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1912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