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肝检验123(贾铁文).ppt
下载文档

ID:115781

大小:3.58MB

页数:47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乙肝 检验 123 贾铁文
乙乙 肝肝 检检 验验 1 2 31 2 3 山医大二院检验科山医大二院检验科 贾铁文贾铁文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各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类型 病因 血清标志物 甲肝:甲型肝炎病毒(HAV)抗HAV-IgG/IgM 乙肝: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两对半、前S1/S2 丙肝:丙型肝炎病毒(HCV)抗HCV-IgG/IgM 丁肝:丁型肝炎病毒(HDV)抗HDV-IgG/IgM 戊肝:戊型肝炎病毒(HEV)抗HEV-IgG/IgM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临床症状:恶心、呕吐、厌油、乏力、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 黄疸 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隐性感染 慢性肝炎或肝衰竭 病理改变: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为特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流行的地区分布图乙肝流行的地区分布图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乙肝流行现状乙肝流行现状 国内现状: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一种高发传染病,人群感染率达60%左右;我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人,占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3.5亿人的1/3;根据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每年新发生的急性肝炎病人就有120多万,其中甲型肝炎约占50%,乙型占25%,丙型占5%,戊型占10%,其他型及未定型占10%。每年约有30万人因晚期肝病而死亡。乙肝流行现状乙肝流行现状 乙肝病毒本身并不损伤肝脏 损伤肝脏的本质是人体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 乙型病毒性肝炎致病机理乙型病毒性肝炎致病机理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 外来物质 乙肝病毒 免疫功能低下(慢性乙肝)免疫功能健全(清楚病毒)免疫功能超敏(重型肝炎)免疫耐受(HBV携带者)幼龄感染幼龄感染 成年感染成年感染 90%慢性化慢性化 10%清除病毒清除病毒 急性肝炎急性肝炎 1%暴发肝炎暴发肝炎 非活动性携带非活动性携带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 (HBeAg)(HBeAg+)40%肝硬化肝硬化 95%清除病毒清除病毒 5%慢性感染慢性感染 非活动性携带非活动性携带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 (HBeAg)(HBeAg+)1520%肝硬化肝硬化 中国人感染中国人感染HBVHBV起始于幼龄期起始于幼龄期 各种传染途径的本质都是 血液血液传播传播 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 性传播性传播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血液血液 血液血液 血液血液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什么是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的条件:病毒的数量、接触的程度血液传播的条件:病毒的数量、接触的程度 通常理解的血液传播途径:输血、共用针筒通常理解的血液传播途径:输血、共用针筒 易被忽略的血液传播的途径:易被忽略的血液传播的途径: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共用毛巾,纹身、纹眉、穿耳、洞鼻、环耳廓刷,共用毛巾,纹身、纹眉、穿耳、洞鼻、环耳廓等,因刀具的不洁造成传播。等,因刀具的不洁造成传播。中国因不安全注射造成的乙肝感染者不少于中国因不安全注射造成的乙肝感染者不少于36003600万万人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接吻、共餐、共同工作,共餐共宿舍,大量流行病学工作证明无传染危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性肝炎知识问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性肝炎知识问答 蚊虫叮咬不能造成传播:有人已做过研究,蚊体内无乙肝病毒繁殖,蚊叮人无胃内容物吐出,蚊繁殖季节与非蚊繁殖季节与乙肝病毒带率的高低无关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性肝炎知识问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性肝炎知识问答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什么是母婴传播?分娩时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通过胎儿 的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染;胎盘剥离时微量血液漏至胎循环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电镜下可见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三种形态。完整的HBV颗粒为大球形颗粒,又称 Dane颗粒,直径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HBsAg,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HBcAg和HBeAg等,是病毒复制的主体。电镜下形态 HBV模拟图 完整病毒颗粒,内含DNA,具有复制功能 空泡型病毒颗粒,无DNA,不具有复制功能 乙肝病毒存在的三种形式乙肝病毒存在的三种形式 HBV基因组 HBV DNAHBV DNA是由是由长链长链L(L(负链负链)和和短链短链S(S(正链正链)组成的不完全双链环状组成的不完全双链环状DNADNA,短链的长度相当于长链的,短链的长度相当于长链的50%50%85%85%。HBV DNAHBV DNA长链载有病毒蛋长链载有病毒蛋白质的全部密码,有白质的全部密码,有4 4个开放读码框架个开放读码框架(ORF)(ORF),分别称为,分别称为S S、C C、P P和和X X区区 。编码。编码7 7个蛋白质。个蛋白质。HBV DNAHBV DNA易发生变异,特别是前易发生变异,特别是前S S或或S S区基因较易突变。区基因较易突变。嗜肝嗜肝DNA病毒的共同特点:病毒的共同特点:内含33.3kb松散环状、部分双链DNA基因组 及DNA聚合酶;病毒的复制需逆转录过程。A(n)mRNA cccDNA HBsAg 包膜包膜 负负链链DNA 包包裹裹后后的的前前基基因因 mRNA 传染性传染性HBV 病毒颗粒病毒颗粒 传染性传染性HBV 病毒颗粒病毒颗粒 部分双链部分双链 DNA 逆转录酶逆转录酶 DNA 聚合酶聚合酶 肝肝 细细 胞胞 HBV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在肝细胞内的复制 细胞核细胞核 胞浆胞浆 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30-32至少可存活6个月,-20可存活15年。100干烤1小时;100直接煮沸2分钟;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500W、75)1-3分钟,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溶液,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HBV。乙肝病毒抵抗力乙肝病毒抵抗力 一、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生化检测)(是否有肝功能受损)二、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是否有HBV感染)肝炎病毒本身肝炎病毒本身 组成该病毒的成分组成该病毒的成分 抗病毒抗体(血清标志物检测)抗病毒抗体(血清标志物检测)三、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四、HBV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临床意义: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时,ALT就会从肝细胞内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升高,因此ALT升高是判断肝细胞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但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其它类型的肝炎或肝脏疾病,ALT也会升高。主要指标: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项目(酶学检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项目(酶学检查):谷丙转氨酶ALT(GPT)、谷草转氨酶AST(GO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T或GGT)其他酶类 乙型肝炎的生化指标检测乙型肝炎的生化指标检测 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项目: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项目: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反映肝脏合成贮备功能的项目:反映肝脏合成贮备功能的项目:总蛋白(TP)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凝血因子 乙型肝炎的生化指标检测乙型肝炎的生化指标检测 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项目(肝纤四项):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项目(肝纤四项):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反映肝脏肿瘤的标志物:反映肝脏肿瘤的标志物: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的生化指标检测乙型肝炎的生化指标检测 机体感染HBV后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形成多种不同的抗原(Ag)、抗体(Ab)系统。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表面抗原 HBsAg 表面抗体(HBsAb)外衣壳抗原外衣壳抗原 前S1抗原 前S1抗体 前S2抗原 前S2抗体 核心抗原 HBcAg 核心抗体(HBcAb)内衣壳抗原内衣壳抗原 e抗原 HBeAg e抗体(HBeAb)定性检测:定性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ELISA):):灵敏性高,成本低,适用于普通病人筛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金标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金标法):简便易行,可用于急诊病人快速检测;定量检测:定量检测: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可用于HBVMs为临界值的病人的确证;可间接反映宿主可间接反映宿主HBVHBV的复制水平,在评价抗病毒治疗的病毒的复制水平,在评价抗病毒治疗的病毒学应答、疗效和判断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学应答、疗效和判断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方法学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方法学 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又称为“奥抗”,1963年Bla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是乙肝病毒的外壳,保护乙肝病毒DNA;HBsAg(+)只能说明人体内有乙肝病毒外壳,但有无乙肝病毒DNA则需要结合PCR检查来确定;乙肝潜伏期(最早出现);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结合其他几项指标来判断)。定期复查 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保护性抗体,可中和掉乙肝病毒的感染力;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乙肝e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内核的主要结构蛋白;可溶性抗原,血清中可检测到;是急性感染的早期标志;是血液高传染性的标志;通常在血清中存在时间较短,为3-6周;持续阳性,转变为慢性乙肝的可能性大。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乙肝e抗体(HBeAb):e抗原转阴数月出现e抗体阳性 一般来说,e抗体阳性预示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e抗体阳性,HBV DNA阴性:说明体内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但如果HBV DNA阳性,则说明体内还存在病毒大量复制,有可能是病毒变异,需要重视。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乙肝核心抗体(HBcAb或者抗-HBc):非保护性抗体;是乙肝病毒侵害的指标之一 HBcAb-IgM:判断HBV急性感染和重新活动的慢性 感染标志,血液中出现最早,持续3-6个月,持续高滴度,有慢性化倾向。慢乙肝活动期阳性,表明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HBcAb-IgG:是既往感染的标志,可在体内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乙肝前S1抗原(Pre-S1):(一)、感染状况指标:(一)、感染状况指标:主要存在于血清中HBV表面,是HBsAg氨基端延长的的一段多肽。提示机体内含有HBV就有前S1抗原。前S1抗原与HBV-DNA,HBeAg检测率高度符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病毒复制指标。可作为HbeAg和HBV-DNA检测的补充和对照。前S1抗原的测定结合“乙肝五项”检测,可弥补因病毒变异和其它原因造成的HBeAg(-)的“误寻”。病毒附着于肝细胞上,最重要的介导部位是前S1蛋白的氨基酸(AA)21-47片段,变异的病毒只要这一区段完好就有传染性。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乙肝前S1抗原(Pre-S1):(二)、预后及疗效的判断(二)、预后及疗效的判断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前S1抗原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因病毒基因变异的HBeA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较易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加强检测前S1抗原,是一种检测疾病预后的良好手段。前S1抗原可作为药物抗病毒疗效的指标,是对HBV-DNA和HBeAg指标的补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