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因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革命练习曲》等。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39岁。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肖邦深渊咏唱雾霭忧愤蜡烛巴黎卡片弥漫郑重幽暗流逝疾驰而去悲愤欲绝一腔热血日夜思念催人奋起弥留之际亡国之恨四处奔波与世长辞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去?19世纪初,波兰(),肖邦被迫()。离别的那天,老师、同学把()作为()赠送给肖邦,肖邦()。在巴黎,肖邦()1849年10月肖邦在弥留之际()。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离开自己的祖国祖国的泥土特殊的礼物带着祖国的泥土,离开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仔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合作探究一: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大部分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愤,不得不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离开自己的祖国。双重否定句强调作用指导朗读“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同学和老师得知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纷纷为他送行。送别的场面很感人。请大家读课文第(2)部分,这一部分描绘了哪几个送别的场景?请你分别给这几个镜头取个合适的名字。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泥土深情送别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爱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咏唱送别曲体现了老师对肖邦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