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
下载文档

ID:106361

大小:61KB

页数:11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染病 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I 前言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30学时;理论/实验为 1:1 。 四 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兰娟 任红主編,8版,2013 年。 II 正文 笫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特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认识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方法,了解其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区别,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熟悉传染病发病机理。 (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 三 教学内容 (一)绪言: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及其危害性。传染病的现状与防治对策。 (二)感染与免疫:感染的形式,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的作用。 (三)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共同特征,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其他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五)感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六)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强调病原体检查的重要诊断价值。 (七)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等。 (八)传染病的预防: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传染过程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的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5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及血清标志物,了解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及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 (二)掌握各类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熟悉不同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其临床表现,了解其病理生理基础。 (四)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熟悉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了解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 (五)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尤其是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病毒性肝炎及嗜肝病毒的概念。 (二)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乙、丙肝炎病毒基因的变异与临床的关系。 (三)流行病学: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经消化道外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特别是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的不同。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免疫发病机制;典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学分型。 (五)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临床分型与病原学的关系; (六)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病原学的检查主要介绍血清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资料。与溶血性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八)治疗:治疗原则。各临床类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尤其是重型肝炎的综合治疗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九)预防:预防的原则。保护易感人群的主要措施。自动免疫:甲、乙肝疫苗;被动免疫:HBIG。 第三章 狂犬病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认识狂犬病,掌握狂犬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的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掌握狂犬病暴露后处理措施。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狂犬病毒的特点。 (二)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源,狂犬咬伤后及病毒的唾液污染各种伤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介绍国内流行情况。 (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的入侵与扩展途径,脑脊髓的病变,嗜酸性包涵体诊断价值。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的临床经过分期及各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的主要临床表现。狂犬病100%的死亡率。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被犬咬/抓伤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病毒分离,患者脑组织的动物接种,免疫荧光学的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应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及癔病鉴别。 (六)治疗:严格的隔离,保持病人的安静,努力维护病人的循环及呼吸功能和水电解质的平衡。 (七)预防:犬的管理,伤口合理处理的重要性,疫苗接种的适应症,抗狂犬病血清的应用。 第四章 流行性感冒(鉴别禽流感)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点,达到预防及控制该病流行的目的,同时了解禽流感。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流感的流行特征。 (二)熟悉重症流感的处理措施。 (三)掌握流感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与禽流感的鉴别。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 (二)流行病学: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流感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的入侵引起局部的病变及毒血症。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肺炎的病变。 (四) 临床表现:典型、轻型及流感病毒肺炎的特点与并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 (五)诊断:流感的疫情,临床表现,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等,与禽流感的鉴别。 (六)治疗:对症治疗。抗菌素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 (七)预防:隔离病人,减小集会,接种疫苗。 第五章 流行性出血热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掌握出血热诊治要点的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 (二)熟悉主要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三)掌握典型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各期的治疗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世界各地的流行情况,我国对本病的研究情况。 (二)病原学:发现病毒的概况,病毒的形态、特征。 (三)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以啮齿类脊椎动物-鼠类为主。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接触、虫媒及垂直等多种方式传播,流行特征:世界32个国家及地区有本病发生,我国疫情最重,本病有明显的高峰季节,主要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及工人为主,人群易感性:普遍。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的直接损伤及免疫发病机制。出血、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肾、脑的特殊病理变化。 (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临床各期(发热、休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的症状及体征。 (六)实验室检查:血象及尿常规检查;生化及血清学等检查特点。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五期经过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诊断。应与发热性、出血性疾病以及肾脏疾病鉴别。 (八)治疗:强调三早一就的重要性。治疗原则以综合性对症治疗为主。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九)预防:疫情监测。灭鼠防鼠,加强食品及个人卫生的防护和疫苗接种。 第六章 艾滋病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控制该病流行的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艾滋病病毒的特点及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二)熟悉本病的传染源、传染方式、高危人群及临床表现。 (三)掌握本病的诊断方法,熟悉艾滋病的预防。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病毒的特点,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特点,全球性流行趋势及主要流行地区的分布,传染源,传播方式及高危人群。 (三)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发病原理,免疫机制在发病中的作用。主要病理变化:多种机会性感染与恶性肿瘤。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HIV感染临床分期;艾滋病合并其他感染的表现;小儿艾滋病的特点。 (五)实验室检查: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原学及免疫学抗HIV抗体等的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椐临床症状,高危因素,血清学及病毒学明确诊断。临床各期与各种感染性疾病鉴别。 (七)治疗:抗病毒的联合治疗及合并症的治疗。 (八)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七章 伤寒、副伤寒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伤寒诊断及治疗的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伤寒杆菌的特性及其流行特点、预防措施。 (二)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 (三)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肠道并发症、诊断要点及治疗。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伤寒杆菌的特性、抵抗力、血清学特点。 (三)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人排菌情况,慢性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持久的免疫力。流行特点。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原菌侵入途径,病理变化发展过程,两次菌血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五)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及临床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临床类型,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婴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复发与再燃的概念。 (六)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七)实验室检查:血象,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和应用。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与其他以发热为特征的疾病鉴别。 (九)治疗: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带菌者的治疗。并发症的治疗:肠出血、肠穿孔的处理原则。 (十)预防 饮食、饮水的卫生、粪便。切断传播途径。 (十一)副伤寒:各种副伤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与伤寒的异同。 第八章 细菌性痢疾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认识细菌性痢疾,掌握细菌性痢疾的防治的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痢疾杆菌及分类与流行病学上的变迁。 (二)熟悉本病,尤其是中毒性菌痢发病机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痢疾杆茵的性状,抵抗力、分类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 (三)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播途径:食物、水等;普通易感。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原体的肠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理特 征。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理。 (五)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菌型(普通型、轻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慢性菌痢(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隐匿型)的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粪便:肉眼观察、镜检、培养。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症状、实验室(粪便性状及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检查。各型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八)急性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治疗,中医中 药治疗。慢性菌痢:抗菌药物内服与药物保留灌肠疗法。中毒性菌痢:高热、惊厥、循环 衰竭的治疗;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