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建筑师及建筑.ppt
下载文档

ID:10572

大小:2.24MB

页数:53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1-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近代 建筑师 建筑
Company name 第第6章章 中国近代建筑师及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师及建筑 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教学内教学内容容 6.1中国近代建筑概述 6.2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 6.3梁思成 6.4刘墩桢 6.5杨廷宝 6.6童寯 6.7吕彦直 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1中国近代建筑概述中国近代建筑概述 初始期,初始期,18401900年年 发展兴盛期,发展兴盛期,19001937年年 凋零期,凋零期,19371949年年 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1中国近代建筑概述中国近代建筑概述(1)初始期,)初始期,18401900年年 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广州、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陆续开辟租界区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城市新区。西方建筑随殖民者主要在租界区内及传教士在中国各地的建筑活动传入中国,新建筑体系初具雏形。西方建筑主要通过三条渠道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后期西方建筑的影响逐步扩散到中国各地。洋务运动期间建造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业建筑。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1中国近代建筑概述中国近代建筑概述(2)发展兴盛期,)发展兴盛期,19001937年年 1)发展前期)发展前期19001912年年 上海、天津、汉口租界区大肆扩展范围并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大连、青岛等新兴城市建成并形成近代城市,陆续制定初期城市规划并付诸实施。古都北京在清廷实行“新政”期间开始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城市广州、上海、天津、汉口等商埠城市;哈尔滨、大连、青岛等新兴城市及古都北京构成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近代主流城市群。清末新式官方建筑全盘西化,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西方建筑师首先在教会大学校舍建筑领域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西方建筑的影响进一步扩散,新建筑体系逐步形成。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1中国近代建筑概述中国近代建筑概述(2)发展兴盛期,)发展兴盛期,19001937年年 2)发展中期,)发展中期,19121927年年 上海、天津、汉口租界区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的主体,租界区内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建筑活动频繁。广州城市得到发展。哈尔滨、大连、青岛等新兴城市得到发展,大的格局仍不脱离初期城市规划。中国近代主流城市的影响迅速扩散,济南、厦门、烟台、成都、重庆、芜湖等中国近代边缘城市都有程度不等的发展。古都北京继续发展。新建筑体系基本形成,建筑类型齐全,建筑技术发展,建筑形式则以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为主。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1中国近代建筑概述中国近代建筑概述(2)发展兴盛期,)发展兴盛期,19001937年年 3)发展后期,)发展后期,19271937年年 中国近代主流城市迅速发展,建筑活动进入鼎盛时期。中国近代边缘城市得到发展,建筑活动相对兴盛。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实施首都计划,南京城市发展进入兴盛期。南京取代北京发展成为中国近代主流城市。新建筑体系进一步发展。现代建筑运动波及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出现向现代建筑过渡的趋势。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队伍形成。中国建筑师群体对中国民族形式建筑探索的第一次高潮期。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起步。“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1中国近代建筑概述中国近代建筑概述(3)凋零期,)凋零期,19371949年年 整体上建筑活动停滞,许多城市遭受战争破坏。战时内地城市成都、重庆有所发展。抗战前期上海、天津租界区内仍有少量建筑活动。1931年以后在东北城市,尤其是长春日本侵略者开展了一些建筑活动。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2中国营造学社及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中国营造学社及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1)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朱启钤创办,社址设在北平,营造学社得到管理中美庚款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中英庚款董事会”的经费资助 梁思成于1931年入社,任法式主任 刘敦桢于1932年入社,任文献主任 先后有单士元、莫宗江、陈民达、刘致平、罗哲文、卢绳、王世襄等学者入社,高峰期的1934年1937年职员人数共有17人。中国营造学社于1945年解散,历时15年,但是主要工作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前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完成的。中国营造学社完成了重要建筑古籍的整理、校对及出版工作,调查了两千多处古建筑,测绘了206组重要的古建筑,通过这些工作,大致清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2中国营造学社及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中国营造学社及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1)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于1942年开始编撰中国建筑史,林徽因、莫宗江、卢绳参加,1944年编撰成书 校勘重印宋营造法式、明园冶、髹饰录、清一家言 居室器玩部等古籍。学社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共7卷23期。在汇刊上发表了梁思成、刘敦桢及学社其他研究人员撰写的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修缮复原计划、营造史料阐述、哲匠史料阐述等大量学术著作。学社也培养了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单士元、卢绳、罗哲文等一批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专家,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梁思成在杨文起、祖鹤州两位老匠人的帮助下,读懂了清工部工程做法,又深入研究整理了学社整理了学社收集的大量民间做法抄本,1932年编撰了清式营造法则例一书,于1934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做法的著作。1935至1936年,还出版了梁思成主编,刘致平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共十集。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2中国营造学社及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中国营造学社及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2)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起步 1923年5月,“江苏省第二工业学校”获准升格为“公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同年11月改称“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这一年苏州工专增设了由留日归国的柳士英等创办的建筑科,学制三年,是中国第一个高等专科的建筑科。1927年秋,苏州工专并入刚刚成立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4月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中央大学“建筑科”改为“建筑系”。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同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也设立了建筑系。1932年,广东省勷勤大学成立,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改为该校的工学院,林克明建议校方设立建筑工程系,这个建议获得批准,并任命林克明为建筑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1937年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并入中山大学。1937年重庆大学土木系增设建筑专业,同年天津工商学院设立建筑系。这一时期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兴起培养了新一代建筑人才,就是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3梁思成梁思成 生平简介生平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年),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1944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197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72年逝世于北京。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3梁思成梁思成 主要作品:主要作品:鉴真和尚纪念堂(1973)位于中国江苏扬州市古大明寺内。建于1973年,以纪念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鉴真和尚(688763)。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面是门厅,上悬匾额;中间为碑厅,内立横式纪念碑;后为殿堂,按唐代寺庙殿堂的风格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楠木雕像,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饰布画。两侧回廊长达80米,构成一组单独的堂院。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3梁思成梁思成 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4刘墩桢刘墩桢 生平简介生平简介 刘敦桢(1897196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史学的开拓者,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开创者。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5年起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刘敦桢曾任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教授。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主任。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出版了中国住宅概况。1959年起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其著作已编成刘敦桢文集,共4卷。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4刘墩桢刘墩桢 主要作品主要作品:光华亭 位于中山陵东面小山阜上,建于1931-1934年,是用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华侨的赠款建造的。亭的屋脊、屋面、斗拱、梁柱藻井等全用大理石雕成,花纹至细,刻工至巨,为陵园亭中最精美之工程。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5杨廷宝杨廷宝 杨廷宝(19011982年),河南南阳人,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 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创导建筑设计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建筑文化,密切结合实际,结合国情。在建筑教育上培养了大批建筑设计优秀人才,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曾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对推动建筑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Company Logo 6.5杨廷宝杨廷宝 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他的建筑设计和水彩画得到保尔 克芮和瓦尔特 道森的指导,学习成绩优异 1924年曾先后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的艾默生奖(Emerson Prize Competition)一等奖和Municipal Art Society Prize Competition一等奖 1926年,离美赴欧洲考察建筑 1927年,回国加入基泰工程司,先是关颂声、继而朱彬、杨廷宝、杨宽麟组成建筑事务所(其后梁衍、张镈等人也参加了一段时间)。杨廷宝先生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他的作品都称基泰工程司而不计个人姓名)。基泰工程司业务范围开始时在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30年代后,转向上海、南京一带,业务遍及全国许多城市,是当时有影响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当时还有庄俊、沈理源、范文照、董大酉、李惠伯等人事务所,以及赵深、陈植、童寯等人合作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杨廷宝在事务所的工作直至1949年止。1940年起,他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理事长。1957年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