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大医院门诊:医生何去何从?自安徽对三级医院限号限流之后,上海又传出未来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不设门诊。事实上,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医院并不提供普通门诊服务,只有急诊才可直接到大医院就诊。那么,对我国来讲,大医院取消普通门诊该不该做?是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变化对医生执业、就医模式、医院管理、卫生政策等各方面会有哪些影响?纵观世界各国医疗服务体系,其诊疗模式或许有一些差异,但分级诊疗却是其共同特征。以美国为例,医院承担疾病基本治疗和高级治疗的职能,不提供普通门诊服务,只有急诊病人才可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医生、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私立营利性医疗机构构成。家庭医生是初级医疗预防保健的提供者,由家庭医生设立的诊所数量多且分布广泛。私立医院是美国医院的主体,其服务对象是中等及以上收入的人群。私立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救治服务。公立医院除提供非营利基本医疗服务外,还为退伍军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以及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分级诊疗也应该是我国发展的趋势,但我国的分级诊疗改革应尊重客观规律,做好充分的制度设计和风险评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模式。而相比分级问诊的激励措施,直接砍门诊可以说是一种强硬的行政命令做法,如果真的实行,负面影响主要是医生就业和医院补贴问题,正面影响则可能为民营基础医疗带来了机会。完全取消大医院门诊是很难的,比较灵活的做法是保留专科和疑难杂症门诊,但即便是这样的做法也会产生几个问题:首先,大量富余的门诊医生何去何从?这些医生的资历可能还到不了看疑难杂症或者做手术的阶段,但他们同样是冲着三甲的名头而去。砍掉门诊后,大医院必然面临一轮裁员,这批人可能成为第一批被分流到二级医院或基础医疗的人。鉴于目前三级医院医生回报和基层的巨大差别,基层医生很难从药品上获得收入弥补,因此,如何调整基层的服务价格来弥补这些人的收入缺口,并保障他们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同时,砍门诊意味着整个公立医院运营的模式将不得不改变,医院会变得精简,成本控制成为首要考虑。在这个瘦身过程中,公立医院会面临收入的下降,必须同时砍成本,精简流程来保证盈利的空间。这个瘦身过程并不容易,也非一蹴而就,其中的资金缺口是否能够通过财政补贴来弥补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显而易见,以上两点也会成为民营市场的机会。在三甲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里,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