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报告材料城市户籍人口占有数量比例的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预计到202223年我国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会上升到50%左右,这是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开展与此同时,一些历史性城市和街区,正被庞大的新建筑群所淹没;旧城的开发和改造形成了“建设性的破坏〞,减少了文化的内涵。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加剧了“商业化〞、“人工化〞、“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城市化和城市社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其中城市社会问题中的人口大迁移、社会成员的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科层化,原有的家庭、邻里和亲属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弱化。为此,人们呼唤以往城市居民守望相助的密切关系及人际关系富有人情味的时代;呼唤同住一小区的集体认同感、地域团结感和忠诚感。城市是由不同的异质个体组成的一个相对庞大的、相对稠密的、相对长久的居住地。构建和谐城市社区需要建立富有浓厚亲情、人情化的新的人际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社会主义城市社会化建设的要求所在。一、对“城市社区消失论〞的认知与剖析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的住宅面积较之过去大大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着力动迁和改建危房,平民百姓都感受到了政府为民和富民政策的温暖。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新的邻里关系如何呢。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否消失了呢。案例一:上海近年的市政动迁和改建危房进展加快,市民们先后搬进了宽敞的新居。某一新居的同幢楼里有户老人正逢七十寿诞,全家老小欢乐祥和地为老人祝完寿后,按老住宅不成文的规矩,老大妈为此到整幢楼内的家家户户送上一大碗排骨寿面,让新居邻里们共享老伴的寿辰喜悦。当送至五楼一户新邻时,老大妈热情地敲开住户的门,满面笑容地说明来意,可遭来的是一阵嘲讽,使得老大妈相当难堪,她不禁要问: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第2页共4页案例二。盛夏某一天的南京街头,有一小伙子将一摔倒在公交车站的老太太搀扶起来并送往医院医治,却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这位老太太不仅没有致谢,反而认定是小伙子将她撞倒,并将其告上了法院,要求索赔13万元。法院最后以小伙子见义勇为一说缺乏事实证据,不予采信,而判其赔偿老太太各项损失费总计为45876元。案例一直面地反映了现时一些人确实淡化了人间的亲和力,似乎形成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风格,不禁使人们感慨:生活在一个日益高大又华美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