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一、我市文化人才队伍根本现状根据20x年对全市文化艺术人才的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市范围内(除局机关、直属单位)在文化艺术界具有一定造诣,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人才共有454人。根本情况如下:2、文化程度情况7县4区454人中,大学232人,大专154人,中专35人,高中及以下33人。3、年龄结构情况15—45岁32023人,46—60岁147人。4、局部市直文化单位人才结构情况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专业人才逐步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目前,市艺术剧院在编人员71人,具有高、中、初级职称人员共64人,大多数人员是70年代、80年代通过招收自行培养的,少局部是从外地引进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较少,专业门类不齐备,尤其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除舞蹈人员、少局部声乐、戏剧人员较年轻外,其他人员都在40岁以上,因此,舞台表演阵容薄弱,缺乏朝气与活力,完成大作品更显得人才不济,困绕艺术生产,难以生产精品力作;市文化馆业务干部少,个别部门空缺无人,一些部门的人员已接近退休,一些部门的年轻干部还不成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市文物局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年龄偏大,工勤人员较多,一些主体业务因无人难以开展;市图书馆的专业人才根本上是老模式,近些年从未进过新的业务人员;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关系长期制约着人才培养开展,受编制的控制,需要招收、引进的人才进不来,不适应的人员出不去,加之一些不符合要求无一技之长的人员又在安插,人才结构不仅得不到优化和改善,反而有所退化、劣化,情形比较严重;其次是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财力支持和保障,近些年这项工作几乎停止,各类专业人员无法得到进修、深造的时机,专业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只能是吃老本一般化地应付工作,更谈不上进行新的实践和创新。再第2页共6页有是,单位和部门要求不高,措施不力,不能充分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方面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县(市)区的专业人才工作困难更多,据调查,三台、梓潼盐亭、江油的原川剧团的专业人员全部老化,留下几个人守牌子,偶尔参与点大型活动而已,更说不上人才培养,文化馆、文馆所、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也是寥寥无几,普遍得不到开展和提高,重要的原因是无财力支持和保障。2、群众文化人才一多一少现象突出,开展不平衡据调查统计资料来看,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人才占有很大的比例且大多数是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学校教师,乡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