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九大报告中的五个“首次〞展现中国新前景编者按:胡锦涛同志十九大上的报告,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在讨论报告的过程中,代表和专家们发现了许多新提法、新表述。今天我们把近期媒体报道中的一些“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的提法辑录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人均〞·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2023年人均GDP比2023年翻两番胡锦涛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根底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3年比2023年翻两番。2解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分析说,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开展中分享的成果。庄健说:“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开展而确定的。〞声音: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说,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这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样的要求,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这将会为今后5年百姓生活带来更为显著、更为全面的变化。3生态文明·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解读: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他认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4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底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声音: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个理念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开展经济的抓手,是体现民生的窗口,在文化上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有一致性,也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欧洲国家对中国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关注。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财产性收入5·十九大报告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这引起了与会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