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公墓业可持续开展报告上海正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202223年上海世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进一步推进了上海朝着科学开展观所指明的方向开展,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开展;同时,这也对上海公墓业的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上海公墓业绿色生态建设已取得重大成绩上海原本也是一个以遗体葬为主的城市,公墓的布局也不适XX县区的开展。解放初期公墓达12023处之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百多亩,小的仅十来亩,有不少地处中心XX县区(详见上海殡葬年鉴2023年卷)。解放后对公墓进行了整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布局根本合理的公墓格局,现有公墓43家,平均墓地面积在150亩左右。上海率先实现了20230%的火化率(除特许外),与此同时公墓也实现了从遗体葬到骨灰葬的转变,满足了公众“死有所葬〞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墓业开始导入市场机制,出现了由福利性向经营性的转变。近年来,随着XX县区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级公益性墓地大量迁入经营性公墓,使经营性公墓的入葬率达75%左右,形成了以经营性公墓为主的格局。同时,经营性公墓的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均绿地面积超过40%,绿荫覆盖面积达60%以上。全市43家公墓中,已有18家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已有6家被评为花园单位,成为所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的“绿肺〞,为上海“园林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奉献。葬式的多样化成为生态公墓建设的一个亮点。上海各个公墓都具有节地特征的葬式供公众选择,树葬、花坛葬、室内葬、壁葬等节地葬式已成为常见的节地葬,1平方米以下的小墓穴(双穴)受到欢迎。由遗体葬到骨灰葬,从3平方米墓穴(双穴)向低平方葬式的开展有效地节约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累计共节约土地6000亩。上海濒临大海。海葬成为上海殡葬业生态化建设中的一个特第2页共5页点。上海由保存遗体向不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转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实现了20230%遗体火化之后,又向我们提出了骨灰的保存模式问题。十分显然,从生态化的要求来看,不保存骨灰是最为节约土地的一种骨灰处置模式。在上海,不保存骨灰的处置根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深埋,一种是骨灰撒海。XX省民政局竭力倡导骨灰撒海的不保存骨灰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进行公司化运作;使撒海数有逐年增长趋势。截止2023年底,骨灰撒海活动已相继进行了20230批次。2023年实行海葬的有1615具,比2023年上升了8.75%,约占当年亡口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