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报告一、村根本情况村位于镇东部,由原来的村、村、村合并而成,是我县唯一的省级旅游名村。村域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830户,2780人〔党员82名〕,其中2个村民小组分布在鸦来省道沿线,4个村民小组位于半高山以上。全村耕地面积3570亩,山林面积39000亩,平均海拔950米。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茶叶〔3700亩〕、蔬菜〔1800亩〕、旅游附属产业及打工经济,2023年人均纯收入为4100元,2023年人均纯收入为4700元。村域内有3家茶厂、1家加油站、1家汽站、1家幼儿园、1家炉具加工厂、210余家农家乐、80多家门面店铺、1块1400亩的集体山林,个体工商经济比拟兴旺。村中心地带有4条街道、一个移民安置小区,“穿衣戴帽〞后的古民居特色明显。该村2023年被确定为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重点村,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等,经济社会得到较好开展。村近几年一直是省民委的“三万活动〞联系村,近四年一直没有安排县直单位专门联系和帮扶。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1月26日入村座谈的根底上,3月3日至4日,我局组织10人工作专班深入村,与4名村干部一道3入户走访180个农户,召开屋场会议15次,发放问卷调查表400份,群众覆盖面到达85%。归纳整理老百姓的呼声,集中反映出以下方面的问题。㈠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多一是劳动主体瘦弱、科技推广缺乏。伴随外出务工的滚滚洪流,村同其他地方一样,留守农村的根本上以“386159〞队伍为主,以地生财的骨干力量严重缺乏。县镇两级送科技下乡未能网络该村,村办科技培训班几乎为零,科学种田、科技增收成为老百姓的殷切期盼。入户走访时光碟抢手足以证明。二是产业致富功能萎缩、扶持政策入户艰难。茶叶、旅游效劳是该村“平原地区〞的主导产业,受制4于诸多客观原因,产业增收效应并不明显。因土质较差、季节较晚、价格较低,茶叶在该村的增收功能大打折扣,亩平2023元与茶农的预期差距太大,与县内其他地方亩平5000元的现实落差太大。作为我县唯一的省级旅游名村,受旅游路线与重点转移的影响,有名无人让旅游效劳功能萎缩。民族大酒店已多年关门闭户,10余家农家乐仅有2家在苦苦支撑,古松酒楼40人的接待能力,年纯收入不到4万元。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局部农户因人多地少想“靠山吃山〞来养羊,改水田为堰塘来养鱼,规模开展来养猪,但苦于政策、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梦想迟迟不5能变为现实。三是就地打工收入低、土地流转障碍多。村内有3家茶厂、80余家门店,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