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摘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从各个方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三产融合理念的贯彻、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权利,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转移使农村产业人才流失,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乡村治理出现一系列问题。应更加辩证地看待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合理推进“三农〞稳步开展。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新型农民一、前言2004—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七年聚焦“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稳步前进的基石,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土地承包流转经营的开展,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农业现代化开展的正常现象。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阐述虽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但在对土地兼并以及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工人的研究过程中,解释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在劳动孤立进行和社会性不开展的情况下,直接表现为直接生产者对一定土地的产品的占有和生产。〞[1]过去的农村生产模式以个体生产为根底,如今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农业现代化开展的方向。这种规模化经营在马克思看来是“使农业合理化,从而才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1]。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内许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持赞同态度。张勇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市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就业率提高的重要源泉[2]。万晓萌从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既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又通过空间溢出效益间接影响了相邻地区的居民收入[3]。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2022年我国农村人口为55162万人,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4],根据2022年农民工检测报告,我国2022年农村转移总量28836万人,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转移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5]。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流向特征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多从经济落后地区转向经济兴旺地区,从中西部地区转向东南沿海地区[6],同时呈现出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的趋势。马克思认为:“正是生产力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的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7]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