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张帆: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那么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开展提供借鉴。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3)29-002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3.29.021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那么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拟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根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到达“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那么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到达“面面俱到〞的效果。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会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此外,想象同样是画家运用透视法时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同一时空中可能会因人類情感的迁移而产生不同意境,恰巧营造出“身临其境〞质感,使看客萌生出到画作中游览一番的念想。以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该幅图描绘了韩熙设宴席款待宾客的场景,以长卷的形式记载了夜宴中琵琶演奏、宴间小憩、欣赏舞蹈、清吹及欢迎宾客一系列场景,将夜宴的流程阅览之上,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1]。当代绘画艺术流派将“透视〞归结为欧洲艺术开展的成果,其实不然。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