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分析法预测预报典型易燃褐煤自然发火煤自然发火的难易程度随着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减弱,即变质程度较低的褐煤、气煤等通常具有较强的自然发火危险,而变质程度较高的无烟煤其自然发火危险性较小。在变质程度较低的煤种中,褐煤是典型的具有较强的自然发火危险的煤种之一。笔者在对各煤种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标志气体的研究根底上,通过近几年对龙口北皂矿、平庄六家矿等主采褐煤的矿井的自然发火规律的研究,并通过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实践,得出气体分析法预测预报典型易燃褐煤自然发火的一些经验,并整理成文,与广阔煤矿平安工作者探讨。1典型易燃褐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的特点1.1CO标志气体众所周知,CO作为标志气体来预测煤自然发火已以有很长的历史,在我国及至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遍应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普遍认为,CO是检测煤炭氧化自燃开展阶段的最灵敏指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和对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CO及其派生指标尽管可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最准确、最灵敏的指标,尤其对于典型易燃褐煤来说更是如此。由于CO在煤自然发火过程中的检测温度范围极宽,从40℃一直到进入剧烈氧化阶段都伴随着CO的产生,这就使得这一指标的预报范围过大。对于褐煤这样的低变质程度煤,往往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作业场所常常能检测到CO的存在。如在龙口北皂煤矿4212综放工作面后部刮板输送机头、综放支架顶部等部位,从回采到结束都能检测到CO,其浓度在5×10-6~30×10-6之间。还有平庄六家矿WⅡN一段6-3炮采工作面上隅角等处,在回采过程中都能检测到CO,浓度最大时局部超过100×10-6,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用单一的CO作主指标进行火灾预测预报,那么很难确定目前自然发火所处的状态。另外,目前很多现场都提出褐煤煤层是否有原生赋存CO的质疑,虽然目前还末见到有确凿证据证明原生赋存CO存在的报道,但如果这种可能性存在的话,对于褐煤来说,仅用CO作为主指标进行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不但难以确定自然发火的态势,甚至连是否发生了自然发火都很难确定。另外,在现场生产环境下,受风流大小、检测仪器误差、取样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出其浓度值所对应的温度值,使得CO发生量与煤温之间的变化关系不明确,特别是在现场复杂生产条件下,CO会出现时有时无的情况,使预测预报的精度和准确率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漏报或误报。因此,在CO标志气体应用时一定要谨慎,不能单从某一个具体检测值来判断自燃火灾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