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上册语文《13苏州园林》说课稿.docx
下载文档

ID:579153

大小:13.80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3苏州园林 2023 教案 人教版八级 上册 语文 13 苏州园林 说课稿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苏州园林说课稿 13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纳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欣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建的优美园林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工美。依照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络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才能。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因而,关于本文的学习既能够稳固已学的知识,又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根底。因而,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表达了按部就班、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到达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适应与思维方式正逐步构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接着加强稳固提高。据此我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确实定为:1、知识目的:A、掌握生字词。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构造特点和说明顺序。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才能。 2、才能目的: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适应,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才能。3、德育目的:A、引导学生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绚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鬼斧神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3、教学重难点:苏州园林是一篇精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而,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巡游的道路进展表达,而是在高度概括的根底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展表达。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构造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沉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如此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因而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才能。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开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确实是朗读,因而应采纳“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才能。在品味探究中,我预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明白得学习,明白得觉察咨询题,然后采纳“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咨询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根本构造,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知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纳“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如今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依照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才能、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考虑、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协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才能,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适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习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关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咨询:“明白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风光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假设有一个地点能囊括天下的美;假设能够在那个地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假设这个地点能够融精致优雅、简约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假设能够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娟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如此能够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适应,由于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不记得,可适当提示。〕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处理力所能及的咨询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适应。〕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2、以导游的身份,用本人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留意听。学生复述后,老师应点评,多鼓舞,少批判。3、朗读课文,留意语感、读书的节拍、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老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 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考虑题: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详细表如今哪些方面?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亲密关联?5、文中屡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络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答复,老师边归纳板书。1、2、3题难度不大,可能学生能非常快就能找到因而,尽可能让根底薄弱的学生答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咨询题容易处理,关键是后一咨询题,先选两位学生答复,其他同学补充,这一标题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纳先总后分的构造展开的,条理明晰。5题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明白得写说明用词既要精确,又要生动。2、自由朗读本人喜爱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本人喜爱的缘故。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觉察一个咨询题比处理一个咨询题更重要。〞此题确实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考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本人说出本人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明白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老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构造又显得明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构造方式。〕 〔八〕迁移训练:稳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大概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巡游者不管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满的图画。为了到达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满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材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规划 〔分〕 (总) 〔分〕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特点〕〔次〕 色彩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 顺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