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教案人教版七级语文上册《风筝》.docx
下载文档

ID:578171

大小:15.01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风筝 2023 教案 人教版七级 语文 上册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 一、 导入 说到“亲情〞两个字,你们会想到什么?这个单元都是安排的课文都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我想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爱,亲情是人世间真诚而美妙的感情。在理解和包容中的亲情会感动我们,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诚而又令人难忘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和他小兄弟的故事里…… 二、 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作者鲁迅你们明白多少?〕 1、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曾去日本学医,后来又改为从事文艺工作,企图改变国民的思想。鲁迅有三兄弟,鲁迅是老大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代表作品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孔乙己狂人日记药都选自呐喊; 杂文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经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主要是用曲折的意味手法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本文选自野草,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 3、鲁迅名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依然有的。 三、 全班齐读课文 1、 标段落序号 2、 划出本人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 四、 解字答疑: 风筝zhēng 1、丫杈〔chà〕:桠杈,树的枝丫 2、伶仃〔líng dīng〕:孤单,没有依托。〔这里指风筝数量少〕 3、憔悴〔xián wù〕:本来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指风筝的色彩暗淡〕 4、模样〔mú〕 模 mú:模样 mó:劳模 5、吐蕾〔lěi〕: 蕾:lěi 马上开放的花,俗称花骨朵。 蕊:ruǐ 花蕊是花的组成局部 6、肃杀sùshā:描述秋冬天气严寒,草木枯落 。 7、诀别(jué):多指不容易再相见的离别 决:决定 决心 诀:诀别 言字旁,与言语有关 抉:抉择 选择 8、荡漾〔dàng yàng〕: 9、嫌恶〔wù〕:厌恶。 嫌:嫌恶 赚:赚钱 贝字旁,和钱有关 10、笑柄bǐng:能够拿来取笑的材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huǎng然大悟:描述突然醒悟。 13、什物shí: 什: shén:什么 Shí:什物 14、惊惶huáng: 15、瑟缩sèsuō:由于严寒或者遭到惊吓而身体蜷缩或抖动。 16、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研究或运营。 17、虐nǜe杀:虐待致死 18、惩罚chéng 19、堕:duò 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 坠:zhuì 掉下去 20、饶恕: 恕:shù 怒:nù 五、用本人的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线索 风筝 人物 小兄弟 我 态度〔20年前〕 喜爱 厌恶 做风筝 毁风筝 〔20年后〕 全然忘却 懊悔 毫无仇恨 补过 心情 沉重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爱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并毁坏他所做的风筝。等到中年明白游戏关于儿童的意义,〞我〞醒悟过来,本人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关于精神的虐杀〞。尽管事隔长远,“我〞依然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心只能不断沉重着〕 六、课文分析 1、划分层次 1—2: 3-11: 12 2、 详解 ① 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总起下文〕的是哪两个词? 惊异、悲伤 ② 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北京春天的风光,接下来就说“这是一种惊异和悲伤〞,作者惊异什么? 家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丽,北京冬季还没有过去,就有人放风筝,因此“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毁坏小兄弟做的风筝,而且没方法补过,内心悲伤。 A找出文中描写家乡春二月风光的句子。“但如今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小孩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平和〞能够看出家乡的春二月是平和的。 B再找出描写北京冬天风光的句子。“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伤〞感遭到了北京冬天的严寒。 家乡的春二月的风光和北京冬天的风光是构成比照的,但两者有个共同点,家乡的春天有风筝,北京的冬天也有风筝,因此勾起了作者小时候后的回忆,看到风筝就想起往常小兄弟特别喜爱风筝而且本人做风筝,但是我却特别厌恶风筝,认为是没长进的小孩才玩的,还毁坏了小兄弟的风筝,二十年后偶尔间看到一本外国书才明白游戏儿童的正当行为,想得到小兄弟的原谅但是他已经不记得了,因此无法补过了。因此感到悲伤。 ③"四面都依然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家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特别久往常小时候的家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如今,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家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因此觉得这久经诀别的家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请同学概括该大段〔1-2〕的段落大意: ③ 为什么作者觉得“放风筝是没长进的小孩所做的玩意〞? 明确:在中国古代战乱频繁的时候,大家都以征战沙场为荣,在作者他们所处的时代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这个时候的人的方法确实是:只有认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同时获得功名才是有长进的。因此作者就觉得“放风筝是没长进的小孩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⑤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语句。 明确:〔1〕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远处的蟹风筝突然掉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快乐的腾跃。从神态、语言、行动能够看出小兄弟确实特别喜爱放风筝。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悲伤的。春光明丽的时候出去放放风筝,本来对小兄弟的身体是大有好处的,但是由于兄长不同意,他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腾跃",都能看出他的入迷以及天真爽朗的天分,小兄弟入迷的情景描写得越细心生动,越能看出作者对小兄弟的同情,还有对本人深深的自责。悔不当初啊! ⑥小兄弟不仅看风筝,还本人做风筝,而且人家都是做蜈蚣风筝蟹风筝,小兄弟做的是蝴蝶风筝,作者有没有由于小兄弟做的风筝有创意而夸奖他? 明确:没有。反而特别愤慨, 请同学读出作者毁坏小兄弟风筝的句子。这些动作描写都能够看出作者特别粗暴、冷酷无情。 在我只是觉察小兄弟的风筝还没有毁风筝之前小兄弟就惊惶、瑟缩了,已经吓得发抖了,在我毁了风筝之后也没有任何对抗,这是为什么? 明确:1、身体不好,打不过哥哥 2、 觉得哥哥是对的,是本人做错了事情。 当时鲁迅的父亲已经去世,他作为家里的长子,承当了家庭的重担,“长兄为父〞。 弟弟认为管得正当,是本人做风筝犯了错,自认该罚。一个认为管得对,一个认为应该管,他们都默认封建礼教下的“长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⑦“我不幸偶尔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明确: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长进小孩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长进,而如今看了书以后认识到本人是错的,心情特别沉重,本人的良心遭受了责备,因此叫做"不幸"。 ⑧“精神虐杀的一幕〞详细指什么? 如今看到外国书上的道理,才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分,我不让小兄弟玩确实是扼杀了他的天分,属于精神上的虐杀。 ⑧作者想到了补过的方法?“我〞想补过的心意诚恳吗?请同学找出作者打算补过的方法。 明确:方法一: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 不可行,已经有胡子了,到中年了 方法二:求他的原谅。 不可行,他已经完全忘了有这回事。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如此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明确:小时候,本人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慨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因此能够肆意虐杀的缘故,因此令人悲伤沉重。 作者本来也不记得有小时候毁风筝如此一件事,到中年时候看到一本外国的书才想起本人往常做错了,但是小兄弟已经全然忘却,毫无仇恨了。他从来就没有觉得兄长毁本人风筝是一件不对的事情,“他的脸上添了许多生地辛苦的条纹〞,他也没有时间去想如此的事情,作者觉得他已经有点麻痹了,有点悲伤,作者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已经认识到本人的错误,小兄弟明明是个受害者,他还全然不知,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觉得兄长管我是对的。 ⑨有些人会认为,明明事情过去二十年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耿耿于怀非要记在心上呢? 明确:这确实是作者和我们不一样的地点,作者比我们一般人有着更强烈的自省精神,会自我解剖,并没有由于本人二十年前毁掉小兄弟的风筝出发点是好的而本人原谅本人,而是记起以后就想补过。但是小兄弟已经完全忘了往常的事,因此他想补过也没法补过,心情沉重,只能遭到良心的责备。 请同学概括本大段〔3-11〕的段落大意: ⑩最后一段的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饶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仇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不断沉重下去,这是怎么样的悲伤啊。而这种悲伤是出人预料的,因此说"无可把握的悲伤",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确实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伤。我只感遭到"特别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我与小兄弟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如今我有了觉悟而感到懊悔痛苦,小兄弟至今也没有明白哥哥的行为对他是一种精神的虐杀,虐杀者已经认识到本人的错误而被虐杀者仍然没有觉悟,是麻痹的。这才是鲁迅感到的悲伤。 弟弟居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 作者要讨弟弟的饶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仇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不断沉重下去,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悲伤啊!而这种悲伤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如今虐杀者有了觉悟而懊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即便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