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仪礼节”任务驱动新材料作文导写1.docx
下载文档

ID:5770

大小:22.23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1-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礼仪 礼节 任务 驱动 新材料 作文
“礼仪礼节”任务驱动新材料作文导写 【试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 (摘编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从礼仪礼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海南省2020届新高考高三线上诊断性测试试题。 【试题解析】 2019年10月冲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出台《纲要》这样一个指导性文件,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仪礼节是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相伴相生,赋予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以意义和价值。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或庆祝活动,通过大众的参与,来建立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进而强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材料分析】 做好这道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目中关键词的基本概念。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礼仪礼节的某一个方面:第一句话强调礼仪礼节的作用——既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第二句话从“制定规程”“规范仪式”的角度,分析“礼仪礼节”对于“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作用,这属于“素养”方面的内容;第三句话立足生活,提出建议——“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这属于“实践”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这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重大节庆是指以庆祝或纪念某个主题而形成的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大型社会活动。常见的有国庆节、建军节。纪念日是为了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特定的节日,通常会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建党节、青年节、教师节、七七事变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等等。 然后是写作角度里的“礼仪礼节”。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礼仪礼节”,就是礼节和仪式。而“礼节”是指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献花圈、献哈达、鸣礼炮等;“仪式”是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是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中更多体现为形式、载体,它与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相伴相生,赋予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以更具体的体现和意义。 也就是说,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或庆祝活动,通过大众的参与,来建立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进而强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命题要求“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是任务指令,它限定了考生写作的内容范围;“从礼仪礼节的角度”,也是任务指令,它限定了考生写作的角度:这就要求以“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为背景,以“礼仪礼节”为话题,以“道德”“素养”为内核。“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是文体指令,提示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立意参考】 中华礼仪中包含着最朴素的道德; 中华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坚定的爱国信念。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三字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2)事实素材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写下《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的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深化道德教育引导、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和加强组织领导七个方面,准确把握公民道德建设领域的新情况,科学分析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有助于形成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社会风尚,而且可以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筋健骨、凝心聚力。 【主要问题】 1.没能厘清概念。不懂什么叫“传统节日”“纪念日”,比如把青年节、教师节当做传统节日,或者没能突出“礼仪礼节”的内容,只是写了节日本身的内涵。 2.扩大写作范畴。没看清“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而大篇幅写“文化”“文明”“中华精神”“传统礼仪”“礼治”等。 3.有常识性错误。不要小看这单,因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谬误,老师可能就给低分了。比如有考生竟然将清明节当做纪念屈原的节日,或者把端午节的日子记错了。 4.缺乏文化内涵。有考生能锁定某个节日或纪念日,但谈不出其具体的礼仪礼节内容。只会从气氛喜庆热烈或者人们深情怀念的层面,反复讲述,无法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体现不出“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也不能表现由此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感或者文化自觉性。 【佳作点评】 楚江空渺,心留粽香 余光中曾言:“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题记 (用婉转优美的现代诗句准确引出所写主题。) 每当笔尖落在纸上,总会牵连出那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随之而来的便是端午节中飘飞的粽香。礼仪礼节穿越五千年时空延续至今,既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承载着认同感和归属感。端午节,楚江空渺,心留粽香。 (将传统节日、历史人物与礼仪风俗有机联系,论述逐步深入。) 忘却礼仪,心感耻辱。 曾看到一则报道,某校音乐课上,四个小孩讨论屈原。在他们眼里伟大的爱国诗人变成了厨师,歌手,医生,甚至成为了游泳运动员。当今社会,或许是过于看重分数,功利化蔓延,人们竟纷纷忘却了最基本的东西,忘却了身为中华儿女需铭记在心的中华文化礼仪。屈原身存正义,毅然投江而死,留下千载美名,如今却被误解,甚至被“恶搞”,实在令人心痛。端午节因屈原而来,一个个粽子寄托的,是无数中华儿女对正直的崇敬。 苏东坡曾写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的名句,如今人们忘却端午礼仪的行为,也让我们中华儿女心感耻辱与悲痛。 (引用某学校音乐课上很多学生不知道屈原是谁的事例,反面论证应该“心留粽香”的重要性。) 铭记礼仪,心留粽香。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清香的粽叶填入甜软的糯米,包裹着中华儿女对历史的铭记,对文化节日礼仪的敬重。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的礼仪习俗早已深人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融合为身体心灵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在端午节中完美体现。现代科技工业的发达,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馨味道,“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享誉世界的美食。寄托着中华儿女对礼仪的铭记,心中留存着那一缕棕香。端午端午,端正心态敬重历史铭记文化礼仪。屈原大夫投身汨罗,在人间留下了正直与清白,留与后人无尽的深思与怀念。 (多次引用古代诗人有关端午的诗句,并将端午的礼仪习俗与《纲要》提倡的以此“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巧妙结合。) 曾有《端午》一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铭记文化礼仪,楚江空渺,心留粽香。 (结尾再次引用诗句,说明历代后人以各种礼仪风俗祭奠、歌颂,都是为了牢记屈原这一爱国忠臣。而且再次扣题,余韵悠长。)   鸽  曲 (命题巧妙) 嘹亮的国歌声响彻云霄,随之向来的还有防空警报声和低沉空灵的《安魂曲》。 三种声音交织在这座六朝旧都——南京,3000只和平鸽振翅飞出,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图梦中华的雄心壮志。这一刻,无法忘记。 (一个清晰而又宏大的纪念日仪式,令人心潮起伏。) 可以翻过,但无法忘记。 1937年12月13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历史的惨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中日建交后,虽两国外交往来正常,但日本社会仍存在扭曲、隐瞒这一事实的极右分子。因此在经历多次审议后,国家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举动是中国向世界表明态度:历史车轮向前,有些记忆或许会变淡变浅,但中国人民永还不会忘记,而这份民辱更将激励我们加强实力,增强国力。 (回顾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由来,并标明中国人民不忘历史。) 安魂曲后,迎来新生。 空灵的安魂曲中我们缅怀南京大屠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放飞平鸽时,我们心怀憧憬,中国人民始终坚定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但我们同样也会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民有目标,有干劲。 (将纪念范围拓展,并标明面对未来的态度。) 正道沦桑,未来可期。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面改变,所以刻在骨子里的也难以忘怀。对于任何要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的人,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英灵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但未来会因现在而改变。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坚定立场,并且也将是长期方针。中国将始终抱有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政策来寻求合作。未来,中国的前景必定一片锦簇。 (结尾再次有力地重申观点。) (写现代重大纪念日,难度较大,本文作者把握较好。结尾略显仓促,字数不足够。)   守护传统节日,坚定文化自信 提起端午节,人们首先会想到吃粽子;提起中秋节,人们首先会想到吃月饼;提起春节,人们就会想到吃饺子。然而,除了吃之外,每个节日还有它独特的习俗、仪式。如端午节的赛龙舟、佩香囊,中秋节的赏月、看花灯,春节的贴对联、放鞭炮。这些习俗、仪式是我们解读、认识传统文化的编码系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中华礼乐文明生机强大,绵延至今,崇尚秩序、和谐的礼乐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底气与自信。从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至清初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中国一直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礼仪建构社会秩序,在礼仪中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仪礼节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传统节日相伴相生。赋予传统节日以意义和价值。传统节日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或庆祝活动,通过大众的参与,来构建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进而强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我们应以生动活泼的节日仪式连接古今,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实践,守护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能有所依附和体现,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感。 抓住中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