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侗族传统吊脚楼抑制火灾蔓延对策研究_叶雁冰.pdf
下载文档

ID:494284

大小:1.20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广西 侗族 传统 吊脚楼 抑制 火灾 蔓延 对策 研究 叶雁冰
181227|2023|02建筑历史与理论摘要:广西侗族传统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历史文脉。传统吊脚楼受到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冲击,再加上传统吊脚楼本身的火灾蔓延和防火缺陷,严重制约了传统吊脚楼的传承与保护。文章以广西侗族传统吊脚楼为例,探索抑制吊脚楼火灾蔓延的方法,旨在提高吊脚楼的抗火灾蔓延能力,保护其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Abstract:The building materials of traditional stilted houses of Do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are mainly wood.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precipitation,it has formed a unique local historical context.The traditional stilted building is impacted by modern 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coupled with the fire spread and fire prevention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stilted building itself,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ilted building.Taking the traditional Diaojiao building of Do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s to restrain the fire spread of Diaojiao building,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nti fire spread ability of Diaojiao building and protect its valuable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关键词:侗族;传统吊脚楼;火灾蔓延;防火改造Keywords:Dong Minority;traditional stilted building;fire spread;fire prevention transformation文叶雁冰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 授龚旭峰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熊浩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02.0581 吊脚楼结构特点及分布规律1.1 结构特点典型的侗族吊脚楼民居为干栏式结构1(图1)。柱子、横梁等(框架结构)作为建筑的承重,墙体部分用木板镶接,不起承重作用,木结构的框架结构为吊脚楼的修建提供便利,且可以分期建房。一般吊脚楼为 3 层,底层基本为架空状态,可以用于堆放杂物,圈养家禽。二层作为居住层,设有客堂、卧室、火塘等,火塘是侗族人使用最频繁的地方,平时的烧水、煮饭、取暖等都在此处,火塘也是吊脚楼最容易引起火灾的地方。三层作为阁楼层,大多用于存储谷物,也可以住人。1.2 传统吊脚楼坐落规律传统吊脚楼大多都是依山而建,背靠山体,山底大多都有河流。寨子的坐落布局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同心圆式布局(图 2),同心圆式布局是侗族的理想布局方式,即以村寨居民举办活动地点为中心,向外以圆的形式修建吊脚楼。第二种叫半圆式布局(图 3),半圆式布局与河流两岸的地势形态有关,一般选取较为开阔平坦的一侧作为村寨的活动区、田地等,靠山体一侧选为住宅地2。不管是同心圆式布局还是半圆式布局,传统吊脚楼在修建之初,都是鳞次栉比、廊檐相连,这是造成火灾向邻近建筑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2 吊脚楼民居现状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和国家在“三农”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持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及实现乡村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广西传统吊脚楼受到现代建筑结构工业的冲击,传统吊脚楼的使用和发展受到影响,再加上传统吊脚楼自身的防火缺陷,吊脚楼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3,且较多传统吊脚楼年久失修,承重构件和围护结构出现腐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图 4)。近年来,乡村旅游振兴战略越演越烈,广西三江传统吊脚楼重新走上历史舞台,但吊脚楼的布局、防火间距的长短、门窗孔洞的大小等问题随之而来,传统吊脚楼的短板在防火能力、抑制火灾蔓延、建筑功能等方面,防火能力和抑制火灾蔓延牵扯的是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火灾蔓延对于整个村寨来说,危险性更大。目前应对火灾蔓延的相关措施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广西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项目实施方案4,有“四改”工程,其中的“寨改”对于抑制火灾蔓延有一点作用。“寨改”是在原有的村寨基础之上,拆除部分吊脚楼,化大寨为小寨,等同于防火隔离带。但化成小寨以后,仍然是户户相连,抑制火灾蔓延的根本原因还没有得到解决。火灾蔓延对传统吊脚楼的危害在于一栋起火后,在火灾中期就会向旁边的建筑蔓延,造成“火烧连营”的趋势,传统建筑文化受到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3 吊脚楼火灾蔓延的影响及存在问题3.1 引起火灾蔓延的因素引起火灾蔓延的因素一般有直接引燃、热辐射引燃、火星引燃等。其中直接引燃是起火建筑与被引燃建筑直接相连,在火灾中期,火势直接蔓延到相连建筑。热辐射引起的火灾蔓延与防火间距有关,热辐射引起的火灾蔓延的条件不是由单一的热辐射强度决定的,热辐射引起火灾蔓延的条件有:热辐射的强度要达到被蔓延物体表面接收后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当辐射强度达到这个临界值后,辐射的时间也是有要求的,即在达到辐射强度后,物体吸收一定时间后,物体将会被引燃。当辐射强度达不到邻近物体所能承受的临界值时,不管辐射的时间多长,都不会被引燃5。火星引燃是起火建筑在火灾过程中发生爆炸或其他影响,将火星带到相邻建筑,导致相邻建筑起火。其他有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estraining the Spread of Fire in Dong Minority Traditional Stilted Buildings in Guangxi广西侗族传统吊脚楼抑制火灾蔓延对策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668010)182灾蔓延只能起到局部的作用。(2)目前在应对火灾蔓延的情况下,仍没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应对,再加上绝大多数的村寨比较偏远,道路崎岖,消防救援不能第一时间赶到,村民火灾扑救的经验缺乏,不能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和防止火灾蔓延。(3)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实地调研发现,比较偏远的村、寨、屯,基本上没有预留消防水池,“水改”没有彻底实施进行,且后面没有进行定期的检修。部分村寨的消防预留水池基本干枯,造成原因有修建之初水池就漏水、村民放干、自然老化损毁等。(4)村民缺乏消防意识,村寨中缺少火灾扑救的劳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里的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村寨中大多都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老年人和小孩,大多数消防意识缺乏,消防知识的宣传难度大,村寨起火后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灭火,不能在第一时间阻断火灾的蔓延。4 抑制火灾蔓延的对策当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正在大力发展旅游,得益于侗族文化的独特和吊脚楼的建筑艺术,让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顺畅,靠旅游脱贫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战略部署。近几年,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大量的吊脚楼修建并且投入使用,其中程阳八寨为重点发展对象,防止和抑制火灾蔓延是保护吊脚楼群的重点工作,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现有的优势,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旨在防止和抑制火灾蔓延对其吊脚楼群的损坏,保护吊脚楼建筑文化遗产。4.1 破拆屋顶法吊脚楼屋顶都是由瓦片封盖,当木楼起火后,起火建筑内的烟气、火焰等基本上只能通过门、窗、檐口向外释放,这些都是高温气体,如果相邻的吊脚楼没有足够的防火间距,火灾会迅速蔓延致周边建筑。破拆屋顶8的方法是在发生火灾后,用长杆把瓦片捅落,让起火吊脚楼内的高温气体和火焰向上排出,可以大幅度地减短安全防火间距,推迟火灾蔓延时间,为火灾扑救争取关因素包括风向、风速、地理位置(坡度)等。3.2 传统吊脚楼火灾蔓延的影响目前,对于木结构防火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大量的应对措施及比较成熟的科学手段,在木结构表面涂刷绿色防火涂料6,可以增强木结构的耐火能力。木墙外裹耐火石膏板,可以提高木结构建筑的耐火极限。这些方法旨在提高木结构建筑自身的防火能力,对于应对火灾蔓延方面效果欠佳,国内木结构建筑在抑制火灾蔓延方面的研究尚浅,而传统村寨的分布密集,廊檐相连,对于传统吊脚楼来说,是一个重大隐患7。广西传统吊脚楼普遍存在规划不合理、电路安装不规范、消防设备不完善、村民消防意识缺乏等,导致了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2008年以来,全区开展了少数民族大寨的防火改造工程,其中主要有寨改、水改、电改、灶改“四改”工程,其中“寨改”对抑制火灾蔓延的效果最为显著,但由于宅基地有限、造价高,“寨改”工程实施比较棘手。近年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火灾频发,给村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2005 年 7 月19 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独峒村发生特大火灾,共烧毁 424 间房屋,其中吊脚楼有 372间。2009 年 11 月 6 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林略屯发生特大火灾,此次火灾共烧毁民居196 栋。2017 年 9 月 5 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干冲屯发生火灾,大火致 10 栋木楼房屋被烧毁。2018 年 4 月 6 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代村孟田屯发生火灾,大火致 20 栋吊脚木楼损毁。火灾蔓延对于传统吊脚楼的危害毋庸置疑,如何在保留吊脚楼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去解决存在的隐患,保护好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吊脚楼更好地体现它的艺术价值,是今后广西发展和改造吊脚楼的方向所在。3.3 存在的问题(1)“四改”工程的实施对村寨的火灾防范与扑救有一定成效,但“火烧连营”的现象时有发生,“寨改”的缺陷在于宅基地有限,造价高,且“寨改”后的小寨仍然是户户相连,对抑制火更多的时间。破拆屋顶法在于没有专业设备,可以将一个屯作为一个单位,发放专业设备。破拆屋顶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快速和有效地抑制火灾蔓延,为火灾后期扑救创造条件,降低火灾蔓延的风险。4.1.1 破拆屋顶的难点破拆屋顶对抑制火灾蔓延的效果显著,但难点在于破拆屋顶的工具不齐全、操作难度大、破拆面广、危险系数高、破拆人手不足等,但最为棘手的是没有专业设备,且村民没有经验,在破拆过程中,瓦片脱落容易造成村民受伤。应对措施可以为:发放专业设备;每一个村落组建一支义务消防队;讲解设备的操作技巧;集中培训,增强消防意识及提高消防素养。4.1.2 破拆屋顶的优点广西侗族传统吊脚楼的分布基本上都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消防队到村寨的道路基本较为崎岖,再加上路程比较远,村寨中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力量不能第一时间进行火灾扑救,但破拆屋顶法可以利用村寨中有劳动力的人手,进行第一时间的破拆,阻止火灾蔓延。其次,破拆屋顶的操作难度不大,进行简单地培训就可以参加火灾中的破拆,能大大减少火灾给村民带来的损失。4.2 破拆邻近吊脚楼破拆邻近吊脚楼指在起火建筑周围进行提前破拆,阻断火灾向外蔓延。破拆吊脚楼可以建立在破拆屋顶的基础上进行。破拆屋顶可以降低火灾蔓延的风险系数,而破拆吊脚楼可以阻断火灾蔓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火灾带来的损失与危害。不管是破拆屋顶还是破拆吊脚楼,在较为贫穷落后的村寨中,最为缺少的就是第一时间的火灾扑救人员,消防力量又不能第一时间赶到,故此,村寨中可以组建一支志愿抗火救灾的队伍,给他们进行专业的抗火救灾培训,发放专业设备,提高村民第一时间的扑救能力,降低火灾蔓延的风险。4.2.1 破拆吊脚楼的难点破拆吊脚楼一般是火灾已经开始向周边建筑蔓延后采取的方法,阻止火灾继续向周边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