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金鉴452022年第12期(总第253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李宇球(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广东湛江524067)摘要: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分布范围广,发病率高,尤其对鸡、火鸡的危害大。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以后,可以导致鸡群发病,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同时,法氏囊也是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发病后会损伤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和治疗成本。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容易引起变异,其诊断和防控非常困难。文章根据当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情况,详细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以期降低发病率,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22)12-0045-03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一起被称为养禽业的三大疫病,对养禽业危害极大。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火鸡最易感,尤其对3~12周龄的雏鸡法氏囊损害最大,病毒可以在法氏囊中进行大量繁殖,导致机体出现器质性和功能性障碍。传染性法氏囊病最早是在1957年在美国甘布罗镇发现,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甘布罗病。1962年,根据该病典型的特征肾脏肿大,又被称为“禽肾病”,当年也分离出了病原,将其称为“传染性法氏囊因子”。1970年,在世界禽病会议上,将该病统一称为传染性法氏囊病,将诱发病原称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随着对1BD的深入研究,又分离到了法氏囊病毒的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这就给法氏囊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鸡群感染法氏囊病以后,免疫力受到抑制,极容易并发或者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引起鸡群大批死亡,因此,该病又被形象地称为鸡的“艾滋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纳入B类疾病。1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目前已知有两种血清型,分别为Ⅰ型、Ⅱ型,其中Ⅰ型的致病力较强,Ⅱ型的致病力比较微弱。两种血清型交叉保护力很低,如体内含有Ⅱ型的抗体对Ⅰ型的感染没有保护力。Ⅰ型又有不同的亚型,各亚型之间的关联性也较低,这也是临床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病毒致病性的程度又分为经典毒株和变异株,经典毒株感染后症状比较典型,但也会因为毒株毒力的不同,导致发病程度不同,其中感染超强毒株后,病情严重,法氏囊、胸腺等器官会受到严重损伤,死亡率高达50%。变异株一般以亚临床症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