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内容:以探究学习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根本理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时机,让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本文将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问题,撷取一些典型片段案例,与同行们探讨、交流,并提出浅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关键词:科学探究自主合作讨论交流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探究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开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开展的根底。在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狭义地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追求形式的歧途,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误区一:无视“探究方案〞的重要性〔一〕存在问题1、方案针对性不强制定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局部。探究方案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学习的成败。局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知道方案制定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帮助学生制定周密的探究方案,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感觉他们无视方案的存在,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根本就没有照着方案去操作。剖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方案时缺少针对性。只求单一的形式,过分考虑周密性,而无视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的不同。这样的方案根本起不到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作用,只是居于一种形式罢了!方案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记录表的形式。具体用什么方案我们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而定。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看到教师对书面方案的重视,而无视了另两种方案的价值。例如,在上三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当学生发现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第一个杯子全沉了下去,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全浮起来了,面对“我们怎样解释马铃薯的沉浮?〞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呢?需要的就是解决这...